第二百三十二章 告庙 (第2/3页)
…”
刘据一开口,便为此事定下了基调,两朝王公大臣立时便安静了下来,脑海中不断回荡着四个字,“太庙告罪”。
周礼:“天子将出,类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于山川,遍于群臣。巡狩则行,舍则居。“
自古以来,天子社稷之主,巡狩前需祭告太庙、群庙及社稷坛,由太祝主持牺牲供奉,对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实施分级祭祀制度,天子亲祭主要山川,次要山川委派史官用帛币告祭,前者是“亲告”,后者为“史告”,合为华夏两大祭祀。
亲告用牲,史告用币。
亲告也好、史告也罢,多是君主向天地神灵、列祖列宗告祭,述说自己的文治武功。
少有之时,也为“讨逆”,如商汤将伐桀,告天云:“余小子履履,汤名。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商尚白,未变夏礼,故用玄牡。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言桀居帝臣之位,罪过不敢隐蔽,已简在天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从来没有君主主动到太庙向天地神灵、列祖列宗表达悔过、检讨政事的。
这比罪己诏的威力都大。
罪己诏只是给活人看的,太庙告罪,可是死人、活人都在看。
以此惩罚作为君主遭遇重大过失、灾异或自省的仪式,不得不说,很具有创造性。
如果此事与陛下,与任何皇亲国戚无关,万年吉壤出现杀人之事,当国的太子储君,或许真的值得“太庙告罪”。
偏偏地,此事就出自陛下的期门郎之手,甚或就是陛下之意,那么,上君告罪太庙就不合适了,倒是陛下,很合适。
王公大臣的神情俱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刘据继续道:“但是,追缉大恶之凶,还万年吉壤之清平更加重要,卿等以为如何?”
上音落。
丞相公孙弘不假思索接言颂圣道:“圣明天纵无过上君!”
“圣明天纵无过上君!”王公大臣感知到了与老丞相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