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3页)
我们在所有的善心所当中,我们刚开始学佛,第一个生起的是信心。这是善心所第一个。你一定是有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才能够做佛弟子,「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有信心以后,第二个要生起的就是惭跟愧。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佛法当中来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这是一种长时间的熏习。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是有惭跟愧,对于善法的推崇,对于恶法的排斥,才能够使令我们慢慢能够断恶修善,所以这个惭愧也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又加一个「常」,这个常就是恒常相续,这是不容易。我们凡夫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生起惭愧心,但是我们一顺境的时候,就会把惭愧心的心所给忘掉。但是印光大师「常惭愧」,他不管是顺境逆境,乃至于尽形寿,内心当中惭跟愧的心所恒常现前,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这是印光大师他以这个法号来自我期许,叫「常惭愧僧」。就是说「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我的心态是怎么回事呢!「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我功夫最差,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识,这样子呢,我们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令我们的恶法很快的消失掉,所有的善法很快就生起,这个就是惭愧的功德。
「陕西合阳赵氏子」。这是讲他的身世,陕西省合阳县赵氏的儿子,这个姓赵。「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这一科,是讲他幼年的学习情况。他小的时候,跟随他的兄长读儒家的书籍,「颇以圣学自任」,就是很有心得。这个圣学是指儒学。「自任」,就是自我期许。就是说「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君子,从最初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于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他。当初的印光大师也是这种境界,「颇以圣学自任」,立志要做一个君子来自利利他。但是呢,「和韩欧辟佛之议」,他就是受了韩愈、欧阳修的辟佛,这个「辟」,就是驳斥,反驳、排斥,对于佛法的这种议论。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儒学,蕅益大师说:五乘格之,仅属人乘。要以「五乘格之」,这个「格」,格物的格,就是以五乘的标准来衡量,就是属于人天乘。换句话说呢,儒学所诠释的是一个人天的因果。人天的因果在整个佛法当中,它是一个基础,而佛法是广泛的探讨十法界的因果,更广泛了。但是如果我们在人天乘当中产生执着以后,可能会对于更高深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产生怀疑,甚至于毁谤。所以就有这个问题,产生「辟佛之议」。印光大师当初也没有接受佛法,也受了这个影响,就造了谤法的罪。
「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后来,谤法是重大的罪业,就花报了,那就是「病困数载」。病困数载以后呢,这个病苦的刺激,哦!启发他过去的善根,所以我们这个善根,生生世世是不会退失的。这个时候他的善根,虽然他没有接受佛法,但是他内心当中的善根,因为苦的刺激,他怎么样呢?「始悟前非」。觉悟做这个不对,不应该毁谤佛法。这个时候呢,「顿」,马上革除这种谤法的相续心,就起忏悔心,把这个相续心给消灭掉。乃至于二十一岁就出世的善根成熟,就跟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老和尚出家,那个时候是在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岁也」。这个是说明印光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他是怎么样由儒学而出家的因缘。
再看第二段「归心净土」。就是他出家以后的情形。
二、归心净土:
【师生六月即病目,几至丧明,后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戒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如血灌,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
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在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就有眼睛的毛病,乃至于几乎是丧明,几乎完全看不到。后来经过治疗,慢慢的有好转,但是目力已损,虽然好,但是这个眼睛很脆弱。怎么个脆弱法呢?「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只要眼力用的太过疲累,一发红眼睛就看不到了,就有这个毛病。他出了家,受具足戒以后,「以师善书」,印光大师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所以凡戒期中所有有关写字的事情,这个戒坛就请他来做,写戒牒、写超度名单等等。后来,写字的时候写得太多了,眼睛用的太厉害,「目如血灌」,就是眼睛充血了。这个时候,「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
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身为苦本」,在修净土法门,这个思想太重要了!我们一个功德的成就,他的根本法门就是你的内心的一个意愿,你积聚再大的功德,如果你不想改造你现在的生命,那个功德是没办法去成就的。换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够觉悟这个苦,这个三界的果报是苦,你很难去解脱这个三界果报的束缚,很难!
念佛也是这样,你念了很多的佛号,你的佛号的念力,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你能够专心的在佛号当中,「专一安注,相续安注」,而且你能够花很长的时间去修习这个佛号,但是你内心当中,深深的爱着你这个三界的果报,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那个念佛的力量,并没有引导到净业的地方去,变成人天福报。所以这个马车,前面那个马是最重要的,你的速度跑得再快,这个马车方向有错误就完蛋了。
所以这句话「身为苦本」,我们在下一科会比较详细的解释,这个地方简单的说一下,这个苦谛,要以净土法门来说就是厌离娑婆,要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种愿力。就是说我们要观察,我们有时候我们这念心,不要老是随顺过去的思想,这种邪知邪见,我们要观察所谓的「观受是苦」。就是说,观察我们所领纳的三界的正报跟依报都是苦的,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之苦,而这所有的八苦是依止我们的正报而有。
我们为什么会有老病死呢?就是有身体,你在三界里面,你要是阿罗汉,他无生!他根本三界他不得果报,你这个苦从哪里生起,那个苦没有一个依止处!所以,你只要在三界里面得一个果报,就表示说你这一期生命,有无量无边的苦会从你的身体生起来,这个就是苦谛。所以身是苦本,我们一个净土人,我们就是依止这种的思想,我们不要再去受一个三界的果报,我们愿意到极乐世界去受一个极乐世界的意生身,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他也从这个地方觉悟到「身为苦本」。
【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斯也。】
印光大师前面是一种愿力。这以下是讲他主要的修行径途。
「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在戒期当中,他除了参加戒期的活动、写字以外呢,他就专念佛号。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一下,印光大师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一本重要的著作,就是《龙舒净土文》,王龙舒居士的,这本书对印光大师有很大的启发。这个时候,他对净土法门信心生起来了,就专念佛号,所有的法门都放下了,一心的念。一句弥陀念、诵、听,念这句佛号,念到什么境界呢,这以下说了。
「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念到这种功夫,晚上睡觉,大家都睡了以后,他起来,就是心于佛号专一安注;心于佛号相续安注,乃至于在写字的时候,身体在写字,内心也不离开佛号。这个时候的念力很强,即使不是一心不乱,至少功夫成片,就是他那个佛号的力量,不是很容易破坏。我们的念力薄弱,我们佛号一举起来,稍微有一点昏沉,稍微有一个掉举,佛号就断掉了,这个忘失所缘,这个念力薄弱。但印光大师他不是,写字的时候,那个佛号的念力还能够相续,这也是一个功夫,功夫成片。
「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这念佛的功夫,能够摄身,还能够支持,乃至于「及写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念佛,他眼睛也没有去治疗,就把这个眼睛给治好了,所以有一点宗教体验,也是不错!从此以后,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解」,我们要看看一些文字的记载,也能够启发我们对净土的信心,哦!我了解净土法门,但是这个地方的「解」,就是有更深的意义了,就是「胜解」。就是他有一种坚定不可破坏的理解,理解什么呢?念佛功德真实不可思议。
这个地方我们说到了,后面还会说到,这个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念佛法门,我们说过它是一个自力跟他力的感应道交的法门,从我们自身这方面的力量来说,一句弥陀念诵听,就是你那个念力,念力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念心呢?心能造业,心也能够转业,这个心力不可思议。就着佛这边来说,就是我们所念的名号的功德,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所以讲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这个时候当然是现身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他这次体会以后,「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完全以净土为归属,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个是讲印光大师他归心净土的因缘,从最初的觉悟身为苦本,乃至于到念佛。
再看第三段「老实修行」。
三、老实修行
印祖后来的修行,我们分成两段。 先一个总说,再结示。
先看总说,「师修净土,久而弥笃。」这是一个总说,印光大师修净土。有些人修净土以后,他修一修就退转了。但是印光大师他不是,「久而弥笃」。随着时间越久,这个佛号越念越有味道,越念信心越坚强。这个「笃」就是真实,越加的真实。是怎么个真实法呢?这以下分两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师修净土,久而弥笃。二十六岁,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乃辞师前往,三载之中,除念佛正行外,犹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 】
这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入众参学。印光大师是二十一岁出家,他前面的五年是依止师长而住。到二十六岁以后,他就到外面去参学,而在当时有一句话说:南有高旻,北有红螺。在这个大陆当中,南边的是金山的高旻寺,参禅的地方,这个道风最好。北方呢?是红螺山资福寺。就是十二祖彻悟大师的道场,不过那个时候彻悟大师已经往生了,但是他的道风留下了,所以印光大师就仰慕这个道风而来,到了这个净土道场去,这个时候就拜辞了师父,在那个地方又住了三年。这三年当中,他最初的六个月是做行堂,他还没有进入念佛堂,有半年的时间做行堂,再次第的到念佛堂去。这三年当中,除了念佛正行以外,他也研读大乘经典。这个大乘经典也是很重要,我们要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的。你有这种菩提心跟正知见,你念佛才有力量,这也是有需要。研读经典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这个时候「深入经藏」,不过印祖的深入经藏,我们从《文钞》来看,他主要以天台宗为主。你看他的《文钞》,很明显,他的若教若观都是依天台。「妙契佛心」,合乎佛陀真实的智慧。在所有的法门当中,选择「径路」。,这个「径」, 就是直截了当而不弯曲,直直的。在整个成佛当中,有些人是从这个地方去弯一个地方再回去。他不是,直截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乃至于理事无碍。
这个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这当中总共是花了五年的时间,亲近红螺山资福寺,这个是在大众的参学。再看到第二个影响他这一生的因缘。
【越二年,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凡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他在红螺山前后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以后,他就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在那个地方等于是阅藏经,前后有多久呢,凡三十余年。这个三十余年当中,他坐了两期的闭关,有六年的时间闭关,前后是两期,一期三年。在那个地方他也讲一部经。印光大师一生很少讲经,但是他讲一部经,讲什么呢?他就讲《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讲过一部,后来就没有,我在《文钞》的记录里面,就没有看到他有讲经的情况,有三十余年在那个地方自修。「终清之世」,乃至于清朝的结束。「始终韬晦」,这个地方很重要,从始到终都是韬光养晦。这个「韬」是隐藏 ,把我们的功德隐藏起来,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晦」是昏暗,我们表现出来一副没有修行的样子,表现出一副很平常的样子。怎么表现?「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欢跟人家往来,也不愿意人家知道他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对我们自己的要求,如果说我们只想散散乱乱的持戒修福,那当然就不讲了,我们就是只喜欢一个小小的境界,我们就很满足了,当然这一生就是这样子,一天过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今生成就大功德,这件事情,「息诸缘务 一心行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还没有成就坚固之前,你万缘都要放下。你看印光大师凡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是三年,是三十余年,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件事也是他以后能够影响很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学问的人,这个基础是打下来的。
我曾经听一个老和尚说,他说学佛,不是一个短跑,而是一个马拉松。就是说,你刚开始跑很快,这不一定哦,它不是百米赛跑,它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一个马拉松,看谁有耐力,这个恒常心,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三十余年。这是印光大师他从最初的参学,到最后的专修,总共是有三十五年的时间。后来他就在六十八岁的时候离开普陀山,创建了灵岩山寺,六十八岁到灵岩山,八十岁往生。不过他到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