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4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4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4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3页)

无上菩提的心,你有一种使命感: 「我为什么要修行?我要急速的圆满佛果,我要赶快的以我修行的功德,到十方世界去广泛的度化一切苦恼众生。」你有这个菩提心在摄持你,你在拜佛、念佛就不同,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的福德善根所能够比喻,不是你平常的一天一天悠悠泛泛那个力量,所能够比喻的。

    我上次到南普陀去,有一个法师,他在南普陀带了一个念佛会,他每天带了几个念佛人,从二点念到四点半,二个半小时,每天的。他告诉我说,他的心态就是时间一来,一到他就开始,不管人来多少,他不看人多少,只要时间一到,他就开始念佛、拜佛、打坐,每天念二支香,念二个半小时,念了八个月。他告诉我说有七、八个菩萨风雨无阻,没有间断,七、八个,台中莲社的那几个菩萨告诉他说,他们这一生只有一个目标,拼往生,其它都不想,他整个身心世界,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一个愿力,今生要急速的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其中有一个菩萨,她是怎么回事呢?她告诉那个法师说:她过去曾经得过**颈癌,而且她发现的时候,已经第三期。那她的子女很孝顺,她的子女赚很多钱,要给她去医治,这个老菩萨她把这个钱完全拿去布施,医生她不看,她觉得看医生也没有用,她不但是钱财布施,只要有往生的人要助念,她不知道便罢,只要你一通知到她,她绝对是从头念到你断气为止,否则她不会离开,任劳任怨,完全无所求,只要有人助念她就去,或者那一个地方有人在修行,她就去为人家做义工,平常就精进念佛,万缘放下,念了几年以后,喔!这个**颈癌被她给念好了。所以那个人真正把「菩提心」发起来。

    发起菩提心的人,他的生命观跟我们不同,我们凡夫的境界是依止无明,无明缘行,我们认为「有所得」,我一切的造作,一定要使令我得到快乐、得到荣耀、得到眷属。但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他是修「舍」,舍掉我的荣耀、舍掉我的眷属、乃至于舍掉我的生命,一切都「舍」。这样子的心态,正是跟菩提心相应。这个法师告诉我,我很感动!一个老菩萨她能够有这种境界,能够转变这么大的业力,我相信她净业是成就的,否则她不可能开展出那么殊胜的华报,把重大的癌细胞转变过来,医学上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这个菩提心一发动的时候,那个修行的勇猛精进,那是不得了的,那个修行的角度,是修舍而不是修得,舍的境界。这个地方讲,菩提心一发动的时候即「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不是我们悠悠泛泛这种善根福德所能比较的,那个力量是不同的。

    这是讲第一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思惟自身的苦,思惟他人的苦,生起一个追求无上菩提的心,以这种心情来求生阿弥陀佛国,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这是一个目标的确认。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个第一科、第二科,是整个净土修行的主要内容,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一个目标的确认,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一样。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一种修行,好像一个人的脚,目足双运,使令我们能够很正确、很迅速的到达目的地。所以这是一个行门,前面是一个愿门,这是一个行门。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分二:初、总标。二、别释。今 初。

    先做一个总标拢总的说明,我们请合掌。

    丙一、总标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 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 一函遍复 —

    我们看脉络分析,分成两大段:第一段是赞叹净土的殊胜;第二段说明净土的三资粮。请看第一段。「净土法门」,以下分三段来形容净土法门:

    第一段,「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法门的殊胜,它能够「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他也能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你看《华严经》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是一样,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急速圆满佛果。乃至于《观经》的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众生,也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正是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利钝全收。这个法门的确是很特别的。

    「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这个是弥陀如来的大悲心,普遍的为一切的,不管是圣人,乃至于等觉菩萨 ,乃至于凡夫里面的五逆、十恶众生,做什么?「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净土法门的殊胜,它不必你要多生多劫。一般的圣道门,不要说大乘,大乘的信心要坚固,「信」成就要一万劫,不要说是断烦恼。因为大乘发菩提心以后要积功累德。积功累德的时候,他对于断烦恼这件事会比较缓慢,他积集福德资粮,来到众生的尘劳世界,使令他的心散乱,但是这是他的业力,因为大悲心的关系。所以就着断烦恼这方面来说,大乘刚开始就会比二乘慢,断烦恼来说。

    大乘我们不说,那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以小乘来说好了,小乘最利根的要三生,就是说,你一开始接触佛法,栽培善根,第一生。到了第二生的时候,你又没有任何差错,这当中没有破梵行,又能够继续出家相续的用功,前一生的善根,从前面的这个「生」,而转成熟,你又往生了,又死掉了。死掉了以后,第三生又没有差错,又在人间得果报,这个临命终的时候,没有烦恼现前,来滋润恶业,又能够依止你的业力,在人间得果报。不过这当中,不能在天上得果报,在天上得果报就完蛋了,所以一般的修行人,他们临终的时候,都发愿下辈子继续做人,继续遇到有三宝的住世。到了第三生的时候,他又继续的出家,依止小乘法,种、熟、脱,第三生的烦恼脱落,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是最利根的三生,而且这三生当中,不能有一生有差错,不能遇到恶因缘,包括硬贼、包括软贼,都不能遇到,都要一切风平浪静,完全都是一个修行的因缘现前,那是三生。

    但是你看净土法门,「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这个地方,这个净土的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是一个当生成就的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我们碰到这个法门,也不是很相信;相信的话,也相信的不彻底。相信不彻底,修行起来就没什么力量,这件事情就很悲哀了。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如果你失去净土的因缘,表示你一定要面临多生多劫的生死痛苦,一定要的,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只要你是凡夫,如果你没有把握这个法门,表示你即将要面对未来的生死大海,看起来就是一望无涯,看不到边的。所以讲这件事情就很悲哀,很悲哀。这无量劫的生死,我们有很多退堕的因缘,谁也不敢保证。这个地方就是要我们只有一心归命净土法门。

    怎么修行净土法门,

    第二段:「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就是信愿行三种资粮,是我们的修行宗旨。这是标出它的三个资粮,以下就是说明它的内容。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我们先解释这个「信」。这个信心的栽培在净土特别重要、特别重要,我们看它的内涵,印祖他是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个次第,「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

    这个信,不是我们现在听到以后,完全不加以思惟就相信,你这种相信是不够深入。换句话说,你那种「信」没有把疑根拔掉,你那个「信」是容易退转的。你一定是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就是说,我们听到佛陀说三界是一个火宅,我们内心的感觉怎么样,我们感觉,当然我们对佛陀是有信心的,但是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觉得真的是火宅吗?真的吗?这表示什么?内心深处有疑根在。

    所以这种动机,一定是经过你很深入的思惟,观察三界的真实相,苦苦、坏苦、行苦,你才能够把内心的疑根给拔掉,你才能够深信这个娑婆世界是苦,那个觉受才能够生起来。所以这个地方的「信」,不是感情用事就相信。这种感情用事的相信,是生灭的。你是透过理性的观察以后,你内心生起一个苦的感受,那个觉受生起来了,这个时候的「信」,没有人能够动摇你了。临命终的时候,诸根败坏、眷属舍离,你那个信心能够坚固的存在。所以蕅益大师说这叫做真实信心,真实就是它不可破坏,任何境界都不能破坏它。所以这个地方第一个,透过智慧的抉择,知道这个世界是苦,知道极乐世界是乐,这第一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我们现在知道娑婆世界是应该厌离,极乐世界是应该欣求的,谁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当然我们刚开始会想到说,我自己应该去努力,我应该靠我自己的力量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看看是不是能够靠我的力量。再看:

    第二段,「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三界的真实相是一个苦恼的火宅,的确是要赶快离开的,下辈子不能再投生的。但是我是一个业力凡夫,我内心当中积集无量无边的罪业,很多的力量,都还没有得果报,那个强大的势力,「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件事情希望是一回事,事实又是一回事,我很想厌离娑婆,但是我没办法,我的戒定慧在今生当中,以我有限的生命不能够生起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所以我们要思惟自力的不行,我很想厌离娑婆世界,但是我以我这念的心,要成就戒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以这一期的生命是没办法的。这个「决定」,就是决定不可以的,谁能够帮我做到这件事呢?我们看

    第三段,「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这个地方就是有希望出现,「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没关系你是个苦恼众生,但是你能够忆念祂的名号,然后求生佛国,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其人临命终时,佛必」,这个「必」就是必定,绝对是,一定会出现,「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就是他力的可以,前面是讲自力的不行,这是他力的可以。这个地方的内涵是相当重要的!

    这个信心归依的功德没有成就,蕅益大师讲「信愿不具足」,你佛号念的「风吹不入、雨打不湿, 亦无得生之理」 。为什么?因为净土法门是个他力门,你往生不是靠你的力量,而是靠你这一念归依的心跟你的念力,所以这个信心太重要了,站在一个他力门的角度,这个归依的心很重要。

    我们看附表第四,把这个归依的内涵,就是印祖的思想再加以开展。这个地方,大家要好好听,这个净土法门,这个地方在整个修行上,有很重要的关键性。

    我们对于这个信心,这归依的理论跟修行,分两段:

    第一个、依缘起正理明归依之义。先讲理论;

    第二个再讲「正示归依之修行方法」。

    先看理论。

    附表四 — 一心归命 —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一)依缘起正理明归依之意

    《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勑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先说明这个三归依的意义:

    《萨婆多论》上说,由救护的思想说,「以三宝为所归」,我们修行人要抉择世间的五欲,世间的五欲这个财色名食睡,它的真实相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无我的,不是我们归依处,它是一个苦恼的境界,什么是我们的归依处呢?佛、 法、 僧三宝,这是一种真实功德。为什么要归依呢?「以救护为义」。因为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归依佛法僧三宝,它能够在我们的生死苦海当中,做我们的救护,这一切的外道都做不到的。所以只有三宝是我们归依处,因为只有三宝能够救护我们,从苦恼的此岸到安乐的彼岸,这个是说明我们要归依的主要意义,就是它能够救护我们。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如人获罪于王」。有一个人,当然这个人就是颠倒,他就是头脑不清楚了,头脑不清楚,他跑到了一个恶国王的国界里面,这个国王有大势力,这个国王偶尔也会给他一些快乐的境界,但是他多数的时间,都使令这个人苦恼,多数的时间,就是「获罪于王」,被这个大势力的国王给控制住了,经常就是过一些苦恼的日子。这个人有一天他觉悟了,他觉得这个地方的确是苦恼,应该要离开,怎么办呢?「投向他国以求救护」,他从善知识的口中,知道有另外一个国界,这个国界国王的势力比这个更大,那个国界种种的安乐、清净的安乐,所以他就准备要投向他国以求救护, 这是第二点, 内心有点觉悟了。

    「彼王勑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对方的国王就告诫他说,「汝求无畏,以投我者」,你要投靠我是没问题的,好,我这个大悲心,不抉择任何对象,但是有一个条件,「莫出我境 莫违我教」,你不要离开我的国土,不要违背我的教,在我国土当中,不要违背我的教,我决定能够救护你,使令那个恶国王,他不会再抓你回去,我跟你保证,必当救护。这是讲出了一个譬喻。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我们众生的境界就是这样子的,无量劫来「系属于魔」,但是我们这一念心,自己是作不了主的,我们的生命是谁作主的呢?是烦恼作主的。你看看世间人就是这种境界,世间人的内心,他起贪欲的时候,他自己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他控制不住,贪烦恼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做这件事情,谁也障碍不了。你说这件事要到地狱去,他没办法,他知道,也是控制不住,他瞋恨心一生起的时候,这件事不该做,他也控制不住。这怎么回事呢?这是无量劫来「系属于魔」,烦恼作主,这个内心的烦恼,在我们内心当中,它很紧密的控制我们的心,所以有生死的过患,现在我们觉悟以后,我们知道烦恼不好,但是谁能够救拔我呢?「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三宝能够救拔我们,三宝的光明能够救拔我们。

    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个观念,作一个表,让大家了解。

    这个表一开始是「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十法界的一个共同依止处,就是我们这一念的明了心,我们这一念心能够造广大的善业,也能够造广大的恶业。就是你现在能够听闻佛法,能够了别佛法的那个明了性,就起现前一念心性。这一念心,我们过去的所归依的境界是「归依魔」,就是归依烦恼,所以念念成就「三界生死」的苦恼果报。就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我们随顺烦恼念念的造作,创造一个「行」,这个行就是业力。由这个业力的熏习,使令我们变成一个三界的阿赖耶的生命出来;阿赖耶以后,就使令我们得果报。

    换句话说,就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生死是我们内心的烦恼创造出来的,不是说离开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有生死可得,不是的!不是说上帝在主宰我们,没有这回事情。是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念念创造,积集一个强大的力量,使令我们一次一次的随顺业力去得果报,这是我们过去所归依的境界有问题;现在我们归依佛以后,就不同!「念念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这个时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你这个所归依的境界一转变,你的果报就有转变。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禅宗有一句话说: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禅宗的境界是很高,它的意思就是,他这一念心跟二空真如理相应的时候,一切的染法、一切的净法都不现前,诸相叵得,他内心是一个完全无住的境界。但是我们这一念心,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那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凡夫的心都是有伴侣。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