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8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8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8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3页)

那个地方又刮风下雨,到了山上住,又有毒蛇的危险,有种种的野兽的干扰,完全没有依止处。我们念佛念到有功夫以后不同!就是你有一间房子住,太阳大你也不怕;下雨的时候你也不怕,你内心当中有一个住处,你心安,大家的环境差一点,无所谓。为什么呢?你心中有一个法宝,能够安住你自己,能够有一个安心法门,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境界。就是你修行要能够得到自在,你只是向外修福是不对的!外面的修福给那一点福报,但是你要离苦得乐,这个还差的很远。所以 「不随所转」的根本,是你内心当中要有一个依止处,你面对境界的时候能够转念念佛,就是转变你那一念躁动的心,使令它依止佛号而住,能有这种力量,这样子的时候,外面的纠缠,就是当下就是摆脱。

    下面讲一个譬喻。

    「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就是好像一个镜子来照像状。这个镜子就是譬喻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能够显现种种的境界,我们分别心能够显出善的境界、恶的境界,「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像来」的时候也不拒绝,但是无住;「像」离开的时候也是无住,内心当中不为妄境所转,内心当中有一个依止处。

    这个是讲到我们在面对俗务纠缠的时候,我们应该要用的方法,就是你要「不随所转」。

    二、「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假设我们今天修行,不知道这种道理,纵使你屏除俗务,一无事事。好,你说这件事情,你把一切的罪过都归咎于别人,说:你为什么起烦恼呢?我为什么起烦恼,是因为他讲一句话来触恼我!我为什么起烦恼,因为这个环境不适合我。假设我们今天把所有的罪过都归咎于他人,你到最后你就一个人住,一个人住的时候,「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因为你内在的烦恼在干扰你,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境界都是不如意,你一个人住,内心的烦恼还是不放过你,你还是「纠缠坚固,不能洒脱」,问题在这个地方。

    我们要看看大乘经典,你会看到一个观念。就是说,佛陀在教菩萨修行,佛陀是要菩萨转变自己的心,而不是转变外境。

    你看《金刚经》很明显,须菩提尊者说:「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一个凡夫菩萨发了菩提心,想要自利利他,但是这个菩萨是有烦恼、有执着,怎么办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的心不安,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看佛陀的《金刚经》开示,佛陀没有一句话,说要你去改变外在的环境,去改变别人,佛陀没有这句话,佛陀告诉我们:你应该依你的这一念心,怎么来修习「空观」,修习种种的法门,来安住这一念心。

    其实不但《金刚经》,你看看所有的《大正藏》,佛陀没有一句话,说要你去改变别人,没有这种话,因为问题不在那个地方。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就是苦恼生起的根源,在我们的「分别心」,假设你的内心不回光返照,你一直向外,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不可能!

    所以讲你纵然「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这个地方是要注意的,应该把这个苦恼的根源找出来,就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应该是从自己的内在的妄想去对治,这个才是根源。

    三、印祖最后的结劝, 「学道之人」 就是我们学习佛道的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

    我们应该「素」,什么叫素呢?「素」者,在也,现在的在。就是你就在现在的阶位修行。这句话「素位而行」,本来是出自于儒家的中庸,中庸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意思就是说,以儒家的思想,我们要做一个君子,你是生长在一个富贵的家庭,也可以,你就着富贵去做一个君子;你说我生在一个贪穷人家,也可以做君子,这怎么办呢?素贫贱,行乎贫贱,就在贫穷贫贱的境界里面,去生起你的德行。就是这个境界是无所谓的,要紧的是你这一念心要能够清净。所以讲「素位而行,尽己之分」。不管你站在什么阶位都是可以修行的,这种阶位是因缘所生法,不断的变化,要紧的是你内心的正念,所以讲必须就着你现在的环境因缘而修行,克尽自己的本份,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

    「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消遥物外。」

    就是你要能够改变你的心,而不是改变环境。

    所以说「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印祖就讲一个偈颂说,「一心无住,万境俱闲」。我们刚开始修行是这样的,刚开始修行,要以天台宗来说是从假入空,就是把一切有为法,以「空」的智慧把它给融通,会一切法入毕竟空,就是一切法不可得,好的境界不可得;不好的境界也不可得;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就是这一念心无住,万境俱闲,这个时候,一切的境界对你不能构成干扰。

    站在圣道门的角度,是以「空观」为我们的根本依止处,以空观为房子;不过净土门它是以「妙有」,它是以佛号为依止处,这个地方不同。因为我们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你修空观是没办法感应道交的。我们前面说过,你一定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能够随顺弥陀的本愿,与佛本愿相应故。所以这个地方,它的下手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两个的功德是一样,不管你从空下手、从妙有下手的功德都是无住,都能够达到无住,这个是刚开始。

    无住一段时间以后呢,「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你再从空出假,你看到一切境界都清净了,这一切都是果地的妙用,「还同正觉」,山河大地都是法王身,因为你内心清净以后,你看一切境界都是清净,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所以等到你自己能够做主以后,你从空出假,这一切众生的境界,都是你一个修行的增上缘。

    这个就是讲到修行的两个次第,我们刚开始先要修第一句话,刚开始你不要「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刚开始你先从「一心无住,万境俱闲」下手,慢慢你就能够达到「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这句话这意思说,我们在修行的次第,虽然它主要的内涵,是要在我们的心中建立信愿持名三种功德,就是建立我们的一个依止处。

    在次第上说,一开始是要先静中修。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烦恼的境界是强大的,佛号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你一开始动中修,你就会失败。你刚开始应该有一个寂静的环境,在寂静当中,把佛号重复的熏习,使令这个佛号在你心中「由生转熟」 。然后你就可以在境界里面去历练,透过这个境界的历练,你能够增长念佛的力量,就历事练心,这两个次第:静中修,历缘对境修,这两个次第。

    当然你能够历缘对境修的时候,你心中是有法宝的,是有一个房子住的人,跟普通人,这个生命完全是活在烦恼当中的人不同,完全随境界转的,境界要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觉得境界好的时候就欢喜,境界不好就是痛苦,你这个心完全是随外在的境界的流动而波动,完全做不了主。你内心有法宝的人,你能够做主。当然,这种你能够做主的功德,是从你静中栽培起来。这一科的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到这个地方,我们整个念佛的次第跟大家说完了。

    [师答]:天台宗把一切的法,分成了两个境界:一个是所谓的「假」,这个假就是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这个世间上的事情,这个因缘所生的这些法,富贵、贫穷;健康、多病,这种境界都是属于假,不管是贫穷不管是富贵这都是假藉因缘而有,这个是属于假法。你说它没有,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的确,富贵让你快乐,贫穷让你痛苦,这个是有它的因缘的,这叫假,这是讲诸法的差别相。我们过去的业力,有善业、有恶业,当然它所创造的果报就是各式各样的,这个都是属于假,这一切法的差别相。

    另外一个境界就是「空」。这个空就一切法的平等性,不管你富贵、你贫穷, 这当中就着本性来说,富贵的本性是毕竟空的,贫穷的本性也是毕竟空。这个空我们是不容易了解。或者我们不要讲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要讲这么高的道理,说无常好不好,就是说,我们不要从「体空观」去体会,从「析空观」,分析的析。

    就是说,这个人富贵,但是这个富贵的境界会变化。他今天赚的钱,可能一夜之间就失败了,破产了,可见得这个富贵它是有变化性。从这个变化当中,我们知道这一切法是没有真实不变的自体,就是一切法是成住坏空的。他富贵的时候很有钱,一下子的时候就失败了;他有生命了,出生了,最后他死亡。就是整个生命都是流动的。

    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常住不变的,没有这回事。出生了以后,就是长大;长大就是死掉;今生做人,下辈子就到三恶道去;三恶道受完以后,他的善业起现行,就生天。这整个六道的生命,是不断的、不断的剎那剎那变化,我们讲无常,所以它是空,这无自性。

    所以 「空」是一切法的一个总相,每一个法的本性,都是依空而建立,就是从空当中,由于不同的因缘而创造出来;虽然创造出来,本性还是空。所以空是一切法共同的相状。

    以天台宗的意思,一个初学菩萨从假入空,就是你刚开始先不要去分别那些假的境界,不要去执着这个境界,把你在假的境界的那个心,把它收回来,收回来放在哪里呢?入空,你安住在毕竟空的境界。

    所以你一开始先无分别住的,刚开始。所以刚开始修行,有时候你看这个人,好像越修,好像这个人是…,以世间来说,好像就是分别心越来越淡泊,是的,刚开始是这样子的。慢慢慢慢他的心自在了以后,再从空出假。所以一开始是要从这种假名假相当中,把这个心收回来,安住在「空」的境界,叫从假入空,这样懂吗?因为你一开始的时候就分别,你心永远静不下来,不可以!因为我们的老毛病就是喜欢攀缘,你一下子就分别假名假相假用,就去度众生,那你这个攀缘心,永远没办法停下来,所以这是一个次第问题。

    [师答]:我看宗喀巴大师的意思,他每一座,就是你一堂功课,一座,座位的座,每一座他就是一个加行、正修、回向,他就是三个次第。加行,他就是思惟这个法的殊胜,或者是念死无常,思惟这个法的功德,加行。然后正修,以我们来说就是念佛。然后就是回向,他一堂功课做完,他就回向。当然我们晚课的时候会做一个总回向,但是应该是在每一堂功课做完,就应该做一个回向,每一堂功课,是这样子的,这个回向是不嫌多。

    好,我们再看下一科,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

    我们这一科是一个净土的助行。

    前面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执持名号」是一个正行。

    在助行上我们应该要「深信因果」,这个是讲理论,理论上的一种认知,「断恶修善」是一个事相上的修持,由这个断恶、修善来帮助我们的往生,叫助行。这一大科我们分成三小科来说明:初、明因果之理。二、明因果之事。三、结劝。今初。先说明因果的道理,再说明因果上的修行方法,第三个做一个结劝。

    我们先看第一科明因果之理, 好我们请合掌。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分三 初、明因果之理。二、明因果之事。三、结劝。今 初。

    丙一、明因果之理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何不独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

    — 标本同治录序 —

    好,我们加以说明,我去查原文,这个地方有多一个字,倒数第二行「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这个诸子诸孙,那个「诸」字是多余的, 「之得诸子孙者」。这个《印光大师文钞》的精华录里面有这一段文,脉络分析亦复如是, 也是多一个 「诸」字。好,我们把这个因果的理论加以说明,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个总标。「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

    这个因果的道理, 什么叫因果呢?就是这一切的境界这种现象,不管是快乐、痛苦这种果报,它的出现绝对不会是凭空出现的,不会自然而有,也不是上天创造的。怎么会有呢?就是有它的因地,它的业力,背后有它的业力,所以因就是这个能够招感的业力,这个果报是所招感,叫因果。这种理论,不管是世间的圣人,孔子、孟子,他在世间法上是治理天下,治国平天下,或者是出世间的圣人,佛陀度化众生,都是以这个因果当作主要依止的理论,这是一个总标。换句话说,不管是世间的圣人、出世间的圣人,都是认同因果的道理。这以下就

    第二段别释,跟着佛法、跟世间法把它各别解释,先看佛法。「约佛**,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站在佛法的角度,当然是广泛的讲十法界,这个佛法讲因果是讲十法界。他为什么做人呢?因为他修五戒、十善。他为什么到三恶道去呢?因为他内心当中, 积集很多的杀盗淫妄的罪业,不是上帝要他到三恶道,是他的恶业让他去的。他为什么成就阿罗汉呢?因为他的内心有四谛、十二因缘的这种智慧。他为什么成佛呢?因为他有菩提心跟六波罗蜜的功德。就是这各式各样的因地,招感各式各样的果报,所以佛法讲「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简单的说是这样,不过这个我们应该要详细说明。看附表第九。

    附表九 — 「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一)因果之理论

    这个因果理论,可以说佛法就是讲「因果」这两个字,应该要简单的说明一下。

    因果的理论,我们先看这个业。这个业是约着因地来说,能招感,它有招感性。什么是业呢?身口意的造作行为,就是你身体的一个动作。譬如说,你拜佛,这是一个动作;你用身体去打人,这也是一个动作。就是各式各样的动作,这种身的造作行为。

    其次,口的造作行为。你嘴巴讲一句话,去骂人;或者去赞叹别人,这个是口的动作。

    其次就是你的意业,这个意业是指的这个起心动念,特别指的第六意识的思心所。不过这个地方要说明,唯识学解释这个「业」,一定要有意业做支持,一定要有这个意识的引导,才能构成业。

    譬如说,一棵苹果树,苹果它从树上掉下来,它也是一种活动,这也是造作,它也不是一种寂静状态。但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不能构成业,它不是业;这个山河大地也是有运转;地球是绕着太阳转;我们身体的细胞,也剎那剎那生灭,这些的造作都不是业,不能讲业,因为它没有第六意识的思心所的引导。简单来说,它没有一个能造作者,所以不能构成业。所以这个地方的业,一定要有一个意识的引导,第六意识的引导,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对业的定义要有清楚。

    这个第六意识的引导,可能是善念的引导,也可能是恶念的引导。你这样子造作以后,当然这个事情是剎那剎那生灭就过去,你去做一件善事,或做一件坏事,这种造作当然是一种无常的生灭法。但是你造作以后,这个事情不是算了,不是。你正在造作的时候,它有一种熏习的力量。这个熏习,我们讲一个譬喻,譬如说,一朵花,它本身有香气,它不但有香气,你的身体跟它接触以后,它的香气能够熏习你的衣服,使令你的身体也有香气,这个叫熏习。这个业亦复如是,你的身口意的活动以后,它能够去熏习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这个识,就是一个明了,明了性,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这一念心有粗的明了性跟细的明了性。粗的明了性,就是你现在能够听闻佛法,了别法义的第六意识,你造业都是靠它,这是一个粗的。但是这个粗的明了性,它本身是生灭相的,它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本身没有这种库存的功能,它不能保存这个业力,它只负责造业,造完以后,它什么都不管。

    这个业造作以后,谁保存呢?就是那个微细的心识,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就是第八识,它会老老实实的把你一生当中,乃至于过去生所造的业都保存下来,一点都失不掉,一点都不会漏失掉,这是第八识。

    它用什么方式保存呢?就是一个种子。我们听到种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