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9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9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9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3/3页)

没有,不可以这样讲。

    这个是讲到业果的理论。就是说,这个宇宙人生,它是有一个轨则的,什么轨则呢?就是由善业一定招感可乐果报;由恶业就决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个世间上,就是遵循着这个轨则在运作的,这个就是业果理论。

    我们再看下一段、明因果之事。前面的一科是讲理论;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应该怎么来修行,大家请合掌。

    丙二、明因果之事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 与卫锦洲书 —

    好,前面的一科是说明因果的道理,这个地方是讲到因果转变的方法。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

    第一段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这是一个总标,印祖一开始就引圣言量说明。说这个世间上,有菩萨跟众生的两类:这个菩萨就是觉有情、觉悟的人;一个是没有觉悟的人。一个觉悟的人跟没有觉悟的人,他们两个的思想跟行为,会有所不同。什么不同呢?

    「菩萨畏因」,站在菩萨的角度,他会注意他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他的因地。这个身口意的造作,以大乘佛法来说,他会特别注意「意」业,你造作这件事情的动机是良善的、是邪恶,是由良善的因地发动出来、还是邪恶的念头发动出来这件事情,菩萨是会注意这件事情,就是注意因地,当然这个是一个觉悟的众生,他有这样子的一个情况。

    颠倒的众生是怎么回事呢?颠倒的众生,他造因地,他不在乎,他也不管是善念、恶念,反正他就随顺他的习气去做事。他造因的时候不在乎。他什么时候在乎呢?他得果报的时候在乎。就这个果报,我怎么利用这个地理、或者算命、或者是求神、各式各样的方便,使令我这个果报能够转变一点,离苦得乐。就是在这个果报上下功夫,但造因地的时候,他不在乎,所以这两种人的做法是不同。

    这是一个总标。当然这两种作法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看印祖怎么说。

    一、觉悟菩萨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菩萨他对整个业果有正见,他知道因地一定会招感果报,所以他恐怕招感未来的恶果。怎么办呢?「预先断除恶因」,当然恶因主要是意业,这恶念要赶快调伏,因为发动业力的,是你那一念的念头。所以菩萨他对自己的调伏现行烦恼会很在乎!因为这个烦恼不调伏,随时一活动就造恶业,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这个是造罪业的根源,所以要断除。

    他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慢慢的罪障消除,善法的功德、一切的波罗蜜慢慢的圆满,布施圆满,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慢慢圆满。当然这整个结果,这个菩萨他能够注意这个缘起,他的生命是增上,他会从「人」的法界,生到「天」的法界,乃至于生到「二乘」,最后总有一天能够成佛。就是说他的生命一定是不断的增上。

    二、颠倒众生

    这个众生就是愚痴,怎么说呢?

    「常作恶因,欲免恶果」。

    就是说他不知道这个宇宙人生是有一个轨则的,他认为这个宇宙人生没有轨则。没有轨则,他在造恶因的时候,他就经常造作恶因,这烦恼不调伏,随时就发动烦恼,就造罪业。但是他造了罪业,他的心情呢,「欲免恶果」,他又不希望去得恶果报,那这个是非常矛盾的。

    下面讲一个譬喻:「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你又喜欢在太阳下,但是你又不想有阴影,这当然是徒劳奔驰,你再怎么跑阴影都是有、都存在的,就是你造了恶因,这个果报是逃不掉的。这个是印祖把一个觉悟的菩萨,跟一个没有觉悟的众生的情况,做一个总说,再看下一段。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

    我们学了佛以后,或者没有学佛,只要你不了解宇宙人生缘起的正见,都是一个愚痴的人。这个愚痴的人,他也愿意做一些善业, 稍作微善他可能造了一个小小的善业,但是他就想要马上得到大的福报,不是下辈子,我现在就要看到大福报。这种情况一遇逆境,假设他有逆境的出现,他就会说,我做善反而遭到灾殃,这个世间上,完全没有因果的法则。他就退悔初心,既然世间上没有因果法则,我为什么要造善呢?我随顺我的习气不是很好吗?甚至于反谤佛法,就是佛法讲的因果,其实没有这回事情,反谤佛法。这样子就是:

    第二段、「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

    你不知道这个因果要考虑过去、现在、未来,你不是马上造业,马上得果报,是要考虑到业力的强弱的。「报通三世」,而且这个转变是要由心。这是一个总标。我们先看什么叫「报通三世」。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

    我们讲因果是要考虑三世。三世的因果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你现生的时候造业,可能是造善业、造恶业。而你现在就得果报,不必来世。这件事情,现在造业,今生就看到果报,这都是一个强大的业力。不过这个地方,现生造业,现在得果报,我们从唯识的角度,它有两种的差别:第一种就是花报。譬如说阿阇世王他想做国王,但是他父亲还在,怎么办呢?就把他父亲给关起来。关起来以后,就不给他父亲吃饭,就把他父亲给活活的饿死了,就等于是杀父的意思。这个杀父在佛法的缘起上,是一个逆罪,他就全身长满了脓疮,在《涅盘经》说,他长满了脓疮,而这个脓疮的果报是不可乐,任何医生治不好。因为这个果报不是四大不调,而是背后有业力在支持的,你吃什么药都不行,它不是四大引起的,背后有业力在支持。这种情况就是,他杀父的果报,正式的果报是在无间地狱。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大的山雨来之前,它先有一些的征兆出现,风满楼。就是在得果报之前,先出现花报,就是先开花,再有结果,所以这种只是花报而已。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现生的是一种花报,现在造的恶业、善业,马上就出现可乐跟不可乐,也可能是属于花报;也可能是属于正式果报。

    譬如说,我们上次讲那个南北朝,那个道秀法师,他是一个人的果报,但是他起上品的瞋心,就从人的果报当下变出一条大蟒蛇,没有经过投胎,当下就变大蟒蛇,没有经过中阴身。这种情况都是一种强大的业力,把这个人的果报给褫夺过来。

    譬如说,我们看《净土圣贤录》,你也会发现有这种情况:有些人他念佛很精进,一般来说,这种人都是觉悟到生死的痛苦,人世间受了很多痛苦的境界,痛念生死这种心情来念佛。有些人念了一年往生了,有些人念了二年,有些人念了三年,大部分都念了三年。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说,难道这些人的生命都刚好三年就结束吗?其实不一定,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不是的意思就是说,本来他这一期人的生命,是被第八识所支持,他的人的业力还在,势力还有,但是他因为净土的业力太强了,就是强者先牵,先把这个人的业力给夺过来,他那些人的业力,就沉没到第八识里面,等到以后再说,他这个净土的业力就起现行,就是先得果报。就是说,我们在人的当中,造的强大的善业跟恶业,也可能在今生就得果报,不必等来生,这是一种情况,不过这种情况不多。

    第二种,得果报的第二种。「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这种情况是最多的。我们今生造的善业、造的恶业,造了这个因地,什么时候得果报呢?来生去得到可乐果报、不可乐果报,这个叫生报。你今生念阿弥陀佛,但是你还是一个人,你什么时候往生净土呢?你下辈子往生净土,这种是一般的业力。

    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第三种、「

    你今生造的善业、恶业,你下辈子也没得果报,今生也没有得果报,什么时候得果报呢?第三生,或者第四生,或者乃至于十百千万生,或者无量无边劫以后,才是得到果报,这个是后报。就是你造这个业力,可能你只造了一次,没有相续心,而且你造的时候,不是一个很强大的业力,非常薄弱,而且你只是偶尔做了一次以后,就没有再做了,这种薄弱的业力就是不决定。什么时候得果报?不决定,就时间迟早不决定。但是它是绝对不会消失掉,决定不会不得果报,除非你后来忏悔了,或者你往生极乐世界了,那又是不同,你要在这个凡夫的世界,受业力所主宰,那这件事情就永远存在的。

    这个就是「报通三世」。我们得果报,你应该要看到这种要以业力的强弱来决定,因为你今生造的业力,你这个善业业力薄弱,而你过去生曾经做的恶业很强,你应该是恶业先得果报。所以我们的生命,不能只看现生,要把过去生的业力,也拿出来看,这个是讲到三世因果的情况。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师答]:你讲袁了凡,转变生命对不对?那个应该说是花报。他的生命本来是五十几岁,五十三,你背得很熟。后来活到八十几岁、七十多。怎么说呢?他造了很多善业,其实这种善业的业力,不只是使令他增长寿命而已,不应该只是这样;他下辈子,除非他临命终起恶念,他如果很正常,这样子过去,他应该下辈子不是人,就是天,他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应该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可乐果报。你看他的情况就知道,他是真正内心转变过来,真正是觉悟了。在觉悟之前,他这个业力,一个人造善的时候,他不但是会为未来创造一个可乐果报,而且会折损他过去的恶业,这是这样子,一方面也会折损他过去的恶业。这是讲世间上。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要折损过去的恶业,你一定是内心要有所转变,下一科会说「转变由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的内心有两种功能,哪两种功能呢?第一个是发业;第二个是润生。

    第一个发业。

    因为我们这个念头,它在种子位,当然是不造业,它一活动起现行的时候,它就会造作业力,可能是善业,可能是恶业。对望着未来说,它对未来会有一种可乐不可乐的果报,一种功能会出现,发业。

    第二个润生。

    就是你是善念起的多,就很容易去触发我们过去的善念、善的业力,就不容易去触动过去的恶业。

    譬如说,我们有一个田地,有很多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不是都能得果报的,要怎么样呢?要有阳光、水分,才能够得果报,你单单是种子不能够得果报,要有一些助缘。如果这个种子你都不去灌溉,它就永远存在,但是它不能得果报,要润生。就是你这个念头有润生的作用。

    所以一个人经常起善念,特别临命终的时候,就容易触动过去的善念。你起恶念,你一方面造作一个恶业的力量,对望着未来来说,你创造一个恶业。对望你过去来说,你不容易去滋润过去的善业,不容易,这样讲懂吗?就是我们的念头有发业、有润生。

    我们讲苦集灭道那个集谛,集。这个苦、集,是讲世间的因果,这个苦集,苦谛是约果报,集谛是约因。

    什么叫集呢?集者,招感性。它有招感果报的功能。

    这个集有两种的内涵:一个是业力;一个是烦恼。

    单单是业力,是不能够得果报,要有烦恼的滋润,就是这个种子要变成这个有,十二因缘里面这个有,这个有就会得果报了,这个爱、取、有,就是一定要有烦恼的滋润。

    譬如说,你有一种很特殊的烦恼,这你自己才有而已,而且这个烦恼在你的生命当中经常出现,今天出现、明天出现,一天出现好几次,这种情况你下辈子就很容易得果报。甚至于你今生当中,你的身体也会有一些病痛,跟这个烦恼有关,会有关系。当然这个病痛,可能你过去就有这个业力,但是你那个烦恼会不断的滋润它,你虽然下辈子是三恶道,但是你这个烦恼的活动, 会去刺激过去的恶业,使令你今生就会有某方面的病痛,或者某方面的灾难,就是烦恼一方面会润生,它会滋润过去的业力;一方面它会去创造未来的业力,当然你要把它消灭,也就不同。所以它是有发业跟润生两种情况。

    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在《贤愚经》里面,讲到一个佛在世的时候,在一个森林,这个森林里面有一只鸟,这个鸟长得非常的高大。这只鸟它有一个特色,它的声音特别美,特别美妙好听,他对他自己的声音,也非常的有自信,也非常的欢喜,他能够唱出那么美妙的声音,他自己也觉得非常的好。他住处的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住阿兰若的比丘在那边修行,经典上并没有说,这个阿罗汉是一个凡夫,圣人,它没有说,就是一个比丘。这个比丘经常诵经,而这个比丘诵出的声音,比这只鸟更好听。这个鸟他对声音很执着,他看到这个比丘诵经好听, 他就定期的,这个比丘诵经,他就跑到屋檐上去听,经常去,今天也来,明天也来,经常就来听。

    有一天,他正在听比丘诵经的时候,他很专注,就被这个猎人用箭把他射死。射死的时候,他当时所攀缘的是佛法僧,是一个法宝的境界,所以他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所缘念的是一种正法,就生到忉利天去了,这个善业得果报了,生到忉利天。

    这个天人他是化生,无而忽有,他父母亲突然间就在躯干里面生出来,就像我们八岁的小孩那么大,八岁小孩那么大,无而忽有。这个小孩他就吃天上的乳,牛奶的乳汁,那个是地乳,他吃了以后,很快的就长了很大,就种种的五欲的快乐。

    不过这个天人他刚开始去的时候,一般他都会去做一件事,什么事呢?他会用他的神通去观察,他是什么因缘做天人,当然他天做久了,他就不在乎,他完全看到现在的五欲,完全享受。但是他刚刚生天的时候,他会去注意。喔!我过去是一只鸟,听这个比丘说法,被这个猎人射死了,这样生天了。他就对这个比丘有感激的心,就拿天花去丛林里面找这个比丘,就在这个比丘诵经的时候,天人就散花。这个比丘就说:散花者谁?他说:我是一个天人,我是过去是一只鸟,因为你听你说法,得到生天的果报,现在来感激你、供养你。这个比丘就很高兴,就为他说法。说法以后,这个鸟就证得初果解脱法门。他证得初果以后,就回到天上去了。这个故事,佛陀就赞叹这个闻法的功德,这段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要能够不断的熏习  大乘佛法的善根,这件事情,可以说在整个生命是最重要的,虽然佛法是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但是智慧资粮它比福德又更重要。因为福报本身它是可乐,但是它不能够成就解脱分,而我们去栽培这种大乘佛法的善根,它能够成就解脱分。

    你看一只鸟他都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栽培的善根,下辈子就成熟。所以我们看《金刚经》也说: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恒河沙诸佛,不如你听闻《金刚经》四句偈。为什么呢?你都不听闻佛法,你就是做人天福报,你根本就没有出世的善根,不能成就解脱分的。你得到了人天,你到了天上去得果报,受完果报的时候,你烦恼一活动,很可能到三恶道去。而我们栽培了出世的善根,特别是大乘的善根,你就有这个解脱分,有得度的因缘。有得度的因缘,佛菩萨就有办法。这佛菩萨要说法,你一定本身的内心当中,要有得度的因缘,要有善根,否则佛菩萨没办法。所以我们从唯识的熏习角度,我们不断的读诵大乘经典,不断的思惟大乘的法义,这点倒是很重要的,跟我们以后成佛的快慢,有很大的关系。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