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3页)
个 「羞耻心」在儒家来说, 就是你心中要有一种希圣希贤的心。假设你这个人自暴自弃,那谁也救不了你。你心中有罪业,有罪业到三恶道去,你也无所谓,那你无所谓,谁也没办法。你的内心当中,没有想要往生到善处,往生到比较高层次的这种法界的意愿, 这个谁也没办法,佛陀救不了你的。所以你第一个要有 「羞耻心」,要有希圣希贤的心。
第二个「畏惧心」,前面的「羞耻心」是就着你的这种现生的这种业力的观察;这以下是对望着未来的果报,你对未来的果报要有「畏惧心」。你读读《地藏经》,看到地狱的果报,你就会好好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去改变你的生命。所以这个畏惧就是思惟三恶道的苦,你因为害怕的果报的缘故,你也会害怕你的恶业,而你会主动积极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避免到三恶道去,「畏惧心」。
第三个「勇猛心」。有了「羞耻心」跟「畏惧心」是不够的,因为你知道这个罪业的可怕,但是你一天拖一天,事情要改,结果因循怠惰,一天过一天都没有改。在《了凡四训》他讲一个譬喻说,它说:我们这个改过修善,就好像这个芒刺在肉,亟需打处。这个芒就是草字头再一个亡,死亡的亡,就是你对于罪业的认识,应该把它观想,就好像一个针刺在你的身体。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针刺在身体,它就会有变化,就是你的身体的肉,会慢慢的肿,乃至于溃烂。你这个事情,针刺在肉体上,你不处理,它一定会愈来愈严重,我们这个罪业也是这样。世间上的事情是:诸行无常,没有一个法是恒常住不变异的, 你不是消灭它,它就是增长,所以这个罪业在你的心中,你不消灭它,它一定不断累积,它会累积,就好像这个针刺在身体上,他的痛苦只有增加不会减少,所以「勇猛心」。
这个「圆发三心」,我们有时候想,他为什么能够「圆发三心」呢?他为什么能够羞耻、能够畏惧、能够勇猛呢?这个一定要有正知见,一定要有正见。绝对不是说,他完全没有正见,就能够生起,不可能。
我们看儒家的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这个人,孔子蛮欣赏他的,这个人非常老实厚道,很有正义感。在《论语》上说子路,他本来是一个野人,野蛮的野,不是说他很凶恶,而是说他这个人,一开始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不修边幅的人,他见到孔子的时候呢,他的头上是插一根羽毛的,这个手上拿一把剑。他见到孔子,他就问孔子说:「你是干什么?」他说:「我是弘扬这个礼」。答礼的礼、礼节的礼,子路问孔子说:「这个礼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一个人天生本性善良就好,为什么要学礼呢?」子路讲一个譬喻说:南山有竹,斩而射之,入于皮革。这个人譬喻也是好,他说:南山有一种竹,这个竹子很特别, 它天生就是很细很长, 我把它斩了以后,用那个箭来射,它就能够射到皮革。
孔子就针对他这个譬喻,也讲一句话说,这个箭是很好,但是呢「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说你这个竹子,是的!它天生很好,你这样子射,就能够深入皮革,但是假设「括而羽之」,假设你把这个竹子后面加上羽毛,乃至于「镞而砥砺之」,把这个前面的竹子再把它削尖,你这样子「其入不益深乎?」不是射得更深吗?这子路说:「对!,我的本性善良,我如果再学礼,那就更好。」他就同意,就学礼。学礼以后,他的气质思想就改变。他改变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看他的最后的临终,子路这个人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他所效忠的主人,他的主人发动了政变。发动政变失败,被绑起来,他去救他的主人。因为那个时候,他也五十几岁,他是赤手空拳要去救他的主人,结果去的时候,就被对方两个武士给杀伤了。杀伤的时候,武士那个刀刺到子路的身上,他倒在地上。子路就坐起来,他讲一句话说:「君子死,冠不免。」一个君子要死的时候,这个帽子不能戴歪。戴正的时候,那个武士就把他给杀死。
我是在看一本书叫《孔门弟子志行考述》,这个居士姓蔡,他就着这个「君子死,冠不免」,他很多的发挥。他说一个人能够把这个礼学到那么深入,到临命终的时候,他都能够知道「君子死,冠不免」,他说这种一定对儒家的道理有很深的理解,否则不能够发动出这么殊胜的行为出来,不可能。因为我们人是爱着生命的,而他对于「礼」的实践,竟然能够超越他对生命的执着。所以我看了以后, 「君子死,冠不免」,这是一个什么境界?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念到这种境界,这不得了。
当然这个就是,或者我们不知道他是凡夫、圣人,起码他要以佛法唯识的判教,这种人假设不是圣位,起码是「胜解行地」,就是在凡位有一个「胜解行地」。他对这个真理,经过他长时间的听闻,跟深入的思惟以后,他生起坚定不移的理解,他有这种胜解力。这种胜解力所发动出的行为,那是无障碍的,他还是凡夫,但是得胜解,所以他能够发动出这种行为,「君子死,冠不免。」所以这个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都要依止「正知见」的道理,这个叫做「圆发三心」这个应该是具足的,圆发就是三心具足。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转变。
这以下讲到的修行上的行为。
「渐修三行」在修行上是有次第。
二、渐修三行:(一)、随事禁之。(二)、明理遣之。(三)、从心灭之。
(一)「随事禁之」。
那我们刚开始在断恶的时候,当然是有这种佛法的正见,思惟这个罪业的过患,然后就是勉强自己,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以佛法说,就是以戒法来摄持我们的身、口恶业,使令自己不要去造罪业,这种是从事相上来对治。
这个地方《了凡四训》也建议我们说,你可以做一个「功过格」,功过格。你把自己的身三、口四、意三,做一个记录,你今天犯到哪一个业,就画一个黑点,就表示黑业,你今天有几个黑点,就看出你今天有多少个业力。你这样子记录,你能够很清楚的做个检讨,这个就是「随事禁之」,这第一个。
(二)「明理遣之」。
前面是一个事修,这个是一个理观。这个理观要以佛法说,就是观察四念处,就是观察我们这个身心世界是不净、是苦、无常、无我。这个意思就是说,前面的断恶是从枝末上来断恶,其实你身跟口是一个枝末,这个水流里面的枝末,这个水流、这个恶、这个黑水,是从哪里流出来呢?你要去探讨,我们为什么会造恶业呢?
天台宗说我们会造恶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思惑;一个是见惑。一个是属于思想的颠倒;一个是属于知见的颠倒,这两个是发动恶业的根源。这个思想主要就是爱烦恼,我们对五欲的境界有爱着心,所以这个不净跟苦是对治思惑,你思惟你的身心是不净、是苦恼的,就对治你的思惑。其次你思惟这个宇宙人生都是无常、无我的,这些所谓的五欲的境界,都是生灭变异、生灭性,对治你的见惑。这个不净、苦是对治爱烦恼;无常无我是对治见烦恼。就是从根源上来消除罪业,所以这就是「明理遣之」,这个是更彻底。
(三)「从心灭之」。
前面的两个事跟理都是属于散乱心,一个人要能够达到印光大师说的: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这种事要有一点念力,就是你的心中要有一点法宝,否则你不能抗拒你的烦恼,不可以。就是你或者持名,或者是持大悲咒,或者在持名跟大悲咒当中,又加一些空观的智慧,观察这个烦恼是生灭的,你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就能够转变它,这是更高的,这个多少都有一点念力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当然这样子就更彻底,降伏现行烦恼。
这是讲到「渐修三行」,这个事、理、心,这三个次第。这个是改过,改变我们的身、口、意的种种的罪业。
我们再看第二「积善」。
单单是改过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也使令善法生起来。《了凡四训》讲这个「积善」,它讲到有十种的功德。这十种我们把它分成三类:从第一到第七是属于福德,福德之善;第八跟第九是属于智慧,这个善是属于智慧之善;第十就是慈悲,慈悲之善,分成三类来说明。
(二)积善
一、 与人为善 二、 爱敬存心 三、 成人之美 四、 劝人为善 五、 救人危急 六、 兴建大利 七、 舍财作福 八、 护持正法 九、 敬重尊长 十、 爱惜物命
第一个「与人为善」。
积善的第一个次第,这个「与」就是赞同。就是你做善业,你能够拜佛,你能够朝山,或者诵经,我是做不到,我做不到,但是我随喜赞叹,赞同。你做这个善业,我内心赞同你、随喜你,第一个。
第二个「爱敬存心」。
这个地方《了凡四训》说这个是很重要的,他说一个君子跟小人,从行迹上来判断是很难判断。应该怎么判断呢?就是要从「存心」。小人他为了自己的名利,他也能够做一些善法。这个善人,有时候为了爱一个人,也可能会喝斥,他甚至于打他。所以你从行迹上,是很难判断它是一个善业、是恶业,所以你应该要从「爱敬存心」来判断是善、是恶。就是说,你做这个业的时候,对下有慈爱之心,对上有恭敬之心,这个就是善业,「爱敬存心」。所以儒家有时候,的确是我们容易做到。譬如说,你发菩提心,有时候这个胸量比较小的人,是很难承担要成佛。但是,你做这件事情保持一个爱,保持一个敬,你做得到,所以这的确也是我们容易踏出第一步,我做这件事情,我有慈爱、有恭敬,这件事做得到。
第三「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就是说,别人做事情,我不但随喜,我能够帮助别人,尽己之分、成人之美,我多少能够帮助你一点,我就帮助你一点。这个地方《了凡四训》提出一个观念说,假设你今天所站的位置,有一个善法要出现,而你是个关键人物,你如果不做,这个善法就不能成就,如果你做这个善法就成就,而你没有做,这件事情你就有过失。虽然说其它的善业你不做,没有过失,只是没有功德,但是这个善法,你是关键,你能够做到的,但是你故意不做,这样子你是有过失,为什么?你违背了「成人之美」。所以这个要注意,虽然我们造善业是随缘尽分,但是假设这个善业,是很分明的一定要你的时候,而你不做,这个就是有过失,所以这个地方也是要注意的。
第四「劝人为善」。
就是用口业赞叹这个善法的功德,劝人家为善。
第五「救人危急」。
前面是口业,这个是用行动。就是佛法讲无畏施。这个人有怖畏,我们能够用言词,或者是用行动来消除他心中的怖畏,「救人危急」。这个地方「救人危急」要注意一个点:在美国越战期间,有一个妇人。这个妇人她的儿子参加越战,死亡。死亡这个消息传到家里面她很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很伤心。当地的牧师就去看她,这个当地的牧师去看这个妇人的时候呢,他一句话也没讲,他也没有表示任何的行动,他只是陪着这个妇人在旁边哭,陪她哭。他离开以后,这个妇人非常的感动,觉得她受到很大的加持。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救人危急」要紧的就是你有感同身受的心,就很重要。他去,他也没讲任何话,也没有任何表达,就是陪着她哭,但是她就感觉到有一种温暖,就感同身受。所以我们「救人危急」,你看他有危急,你以一种轻慢心给他钱,这不见得有效的,你倒不如能够真正感同身受,这个是最重要的。
第六「兴建大利」。
这个地方在《了凡四训》说,就是你这个善法是能够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的。或者你是一个国家的官,做官的人,你的这种决策,能够决定老百姓的祸福,就是你造的业,都是大的业力,大的善业、大的恶业。要以佛法说,你干执事就是这样,干执事呢,就是大功德跟大罪过,因为你面对的是整个三宝的境界,面对的是十方的僧众,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注意。做官的、做执事的,这造得都是大的业力。
第七「舍财作福」。
这个就是布施,用财物来布施一切众生,修持福报。
以上的七个都是属于福德之善,这以下讲智慧,福德还是不够应该要智慧。
第八「护持正法」。
我们应该思惟宇宙人生,众生的苦恼,主要是来自于他心中的无明。他为什么造恶业呢?因为他没有智慧,所以这个佛法的真理就特别重要,我们应该要「护持正法」。不过这个「护持正法」,在律上它是分两类:第一个是属于外护;第二个是内护。假设你是一个居士,你的「护持正法」就是外护,你盖一间道场,就是一些布置道场环境的,把这个环境布置好,来听闻佛法,这个都是外护。出家人就是内护,你能够有闻、思、修三种智慧来弘扬佛法,就是内护。不管是外护、内护,都是「护持正法」,使令正法能够久住,广泛的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就是「护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长」。
前面的是对法的尊重,这个是对人,对这个父母师长。《了凡四训》说这个就是最关乎阴德的事情,要能够尊重,这个都属于智慧的资粮。
第十「爱惜物命」
是属于慈悲。「爱惜物命」在《了凡四训》提出了有四种动物是不能吃的:
第一个、闻杀不食。就是在杀的时候,你听到牠这种哀嚎的声音,这个东西你不应该吃,闻杀不食。
第二个、见杀不食。你亲眼看到牠被杀,这个东西你不应该吃。
第三个、专为我杀不食,这个动物牠是专为我杀的,你也不应该吃。
第四个自养者不食,这个动物是你从小到大你把牠养大的,你也不应该吃牠,伤害慈悲心。
《了凡四训》这讲到四种不食,前面的三个是通佛法的三净肉,是相通的,第四个是儒家专有的。不过它讲得有道理,你从小把牠养大,你把牠杀死,这件事情的确是会伤慈悲心的,这个就是慈悲之善。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修善法有这十个项目。
第三个「谦德」。
这个「谦德」是说,你能够从前面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的生命就转变了,你这个人是有资粮的人。有资粮的人,你就要小心,要谦虚一点,使令你这个功德不断的增长广大,一个没有谦卑的人,很可能会折损你前面辛苦所积集的资粮。我们看它的内涵。
(三)谦德
「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见识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
好,我们分三段,第一段是总标。「趋吉避凶,断然由我」。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一些可乐的吉祥果报,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凶恶的不可乐果报。这件事情是谁决定呢?「断然由我」,就完全是我们的心作主。你是起善心、起恶心,这是一个主宰者,应该怎么存心呢?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 。我们这个存心,乃至于我们的行为,制行这个「制」就是勉强。这的确,我们在净罪集资,是违背我们过去的思想,违背我们过去的行为。要照我们过去的等流习性,我们的心是应该要起烦恼,要造恶业,这件事情会很自然。但是不是!要勉强自己要起善念、修善法。所以这个「制」就是勉强自己,刚开始要勉强自己,思惟善业的功德,思惟恶业的过失。「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就是我们不要去违背这个因果的法则。
「虚心屈己」。经常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就是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我这个还不够,我的恶业还断的不够,我的善法还积的不够,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屈己,就是事事要迁就他人,待人处事这个 「我」 不要太大, 使令这个 「天地鬼神, 时时怜我」 ,才有「受福之基」。就是保持一个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