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3页)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四面,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
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四科,首先我们先解释标题禅净双修,先解释这个禅,这个禅具足来说,应该是翻成禅那。这个禅那它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静,就是寂静的静;第二个是虑,思虑的虑。
什么是禅那的境界呢?就是他要能够静,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要专一的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明静不动叫做静,这个是跟定相应的。其次这个虑,就是正确的思虑,这个正确的思虑就是一种观,智慧,就是我们能够观察我空跟法空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够观察到诸法的真实相的智慧叫做虑,所以这个虑是就着智慧来说。
从这个意思就看出来,这个禅那里面的内涵是有定、有慧;有慧、有定,是一种定慧等持的境界。
这个净指的是净土,这个地方的净土,指的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就是一种修因证果,信愿持名是约因地的修持,求生西方是一种果地的证得。
这个地方讲双修,什么能够双修呢?理事无碍,这个理指的是理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事指的事修,就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当然这个理也可以说是前面的那个禅字,虽然禅是有定慧,但是多分来说还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般若波罗蜜。
所以这个理是一种二空真如之理。我们的空性的理论,不要去障碍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虽然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也不要去障碍二空真如之理,这个叫做理事无碍。这两个法在我们内心同时的运转。一切法毕竟空,但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虽然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还是观一切法毕竟空,这两个法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是没有障碍的,彼此不互相障碍,这个就是理事无碍。
这个地方我们分两科来说明:初、禅净之别。二、禅净双修。先说明禅跟净的差别的内涵,再说这两个应该如何的双修,先把这两个分开来解释,再合起来运作。
先看第一个禅跟净的差别,我们请班长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分二:初、禅净之别。二、禅净双修。今初。
丙一、禅净之别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极情亡,彻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是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相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好,我们加以解释。这个地方的大意,印祖他是分成两个内涵来说明。先说明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土,再说明什么是有禅,什么是有净土。先看
第一段,把这个禅跟净土的内涵加以差别。
第一段分两科,先讲禅,再讲净土,先看第一科。「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
这个是从教门的定义,什么是禅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具,就是这个禅不是修习而来的,是我们,不管修行不修行,他就是具足。
具足的禅是什么内涵呢?
真如佛性:这个真就是真实不虚,真实不虚这句话,在佛法它的定义是说,就是这个法它不随因缘而有所变化,叫做真实不虚,不随因缘而有所变化。
譬如说,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善业,使令我们今生得到一个尊贵的人身,乃至于得到种种财富的果报。但是这种不应该说是真实不虚,因为你的人的果报,你的财富的依报,这件事情是会破坏的,等到这个势力结束以后,你可能会因为下一个因缘,又出现一个天的果报,饿鬼道的果报,就是这个法的存在是会有变化,是一种欺诳性的,那就不能讲真实不虚。这个真实不虚的意思,就是不管你因缘怎么变化,它就是这种境界,这个叫真实不虚;
如:恒常不变,它不会变化的。真实不虚而且恒常不变的一种佛性。这个佛者,觉也。它是一种灵灵觉觉的觉性。这个是不管你是不是修行,都是具足的一个佛性叫做禅,这个是约教门。
我们再看宗门怎么说。
「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这个禅宗呢,它是不立文字,就是它不依止佛陀的圣教量,开悟的祖师,他能够从他的开悟的那一念心里面,讲出一些话,讲出一些语言文字,跟经论是不一样,但是义理是相合的,这不立文字。
我们看宗门怎么说,它说什么是禅呢?「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叫禅。当然这是禅宗都是一种譬喻,就是我们在这一切的杂染因缘,还没有成就之前的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意思就是说,这个法我们还没有造作因缘,它就存在了,没有造作因缘就存在了。
譬如说,我们现在得到这个人的果报,人的果报,我们凡夫有自性执,这个人身体就是我,你长得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你的内心有什么样的个性,你的色身有什么样的特征。但是这个不应该说是本来面目,这个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一个法,它已经不是本来面目,它是后来的业力创造出来,不算是本来面目,就是已经是成就以后。所以这个地方,本来面目,就是你还没有假藉任何业力的造作之前的一个状况。
当然禅宗讲这个就是一种禅机了。所以说「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依止这个参,就思惟,你自己就悟入,所以它这个话就这样子讲:什么是本来面目?什么是真如佛性呢?印光大师最后一个总结。「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这个禅它是我们一个纯真的心体,一个真实的心体,这个真实的心体它是无能、无所。
《楞严经》把我们的心分成两个状态:第一个叫做攀缘心;第二个叫常住真心。
这个攀缘心的特性,就是我们的内心,认为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有一个我存在,由这个我来创造种种的善业,或者是造种种的恶业,最后也是由我来去承受这种可乐、不可乐的果报,就是不管若因、若果,都是有一个造作者, 这样子的心情就是攀缘心,它是随顺因缘而转的。
这个常住真心的特色是无能、无所。就观察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是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这个内心种种的变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一个我存在,没有。那个没有能所的不生不灭的本性,就是纯真心体,这是第一个观察,没有能所的。其次呢,「即寂即照」。它的体性是寂的,这个寂是就体性,它有这个不变的体性。第二个它的作用是「照」,它有随缘的作用,有这个照的作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寂指的是它的体性。
我们凡夫的攀缘心,它是不寂,有种种的烦恼,有种种的业力,有种种的果报,我们烦恼的这个惑业苦,它是不断流动的。这个唯识学怎么形容我们的攀缘心,它说:陀那微细识,习气如瀑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有这个我的思想这件情事,习气如瀑流,就像那个瀑布一样,不断的流动,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由善的念头创造善的业力;由恶的念头创造恶的业力,剎那剎那在生灭。这个不应该说是寂,这是不寂。
这个就是把我们真心跟攀缘心简别出来,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照呢,应该说是简别二乘;前面的寂是简别凡夫。二乘人他这个清净心是寂了,他那一念心跟我空的真如相应以后,他整个三界的惑业苦完全息灭。完全息灭呢,但是他不照,他不能够生起这个八相成道、月映千江、百界做佛,他不可以,他不能够生起作用,所以这个照是简别二乘人的性情,二乘人那个心是偏空的。我们可以从这个寂又照、照而寂,去体会我们的真心是什么境界,它是一种离念灵知的纯真心体。
关于这点我们看看《楞严经》怎么说,我们看附表第十一。
我们根据《楞严经》的理论,把所谓真心跟妄想,我们来做一个简别。这个《楞严经》,「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句话是在赞叹《楞严经》的说法主跟所说的法。「妙湛总持不动尊」,是赞叹佛陀,能说法的人是妙湛、是总持、是不动尊。这个佛陀他怎么样呢?他能够说出「首楞严大定」的法门。「首楞严王世希有」,这个世间上是稀有难得的,你说你能够教人家布施、持戒,这件事情不应该是稀有难得;但是你能够教人家修首楞严大定,这件事情稀有难得,唯佛出世才有的。他有什么样的稀有功德呢?「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种首楞严大定,在那一念心一运转的时候,把我们无始劫来的颠倒跟罪业,一念之间就完全破坏,「不历僧祇获法身」 ,不必经过三大僧祇劫,它这是顿超的法门,不历僧祇获法身。
但是它有一个关键,在《楞严经》上说,你要修首楞严大定,一定要把妄想跟真心简别出来,因为修首楞严大定,它的依止,是以不生灭为本修因。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内心当中,什么情况是随顺于攀缘心;什么情况是随顺于不生灭心。
譬如说,现在有两个朋友,一个朋友是带我们去到惑业苦的境界,一个朋友是带我们到佛的境界,我们希望到佛的境界,我们必须把这两个朋友的特征认清楚,这个朋友是长得怎么样,我到时候就知道,现在这个朋友来,是一个坏的朋友;现在出现的是好的朋友,应该依止。这是一个不好的朋友,我应该驱除。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 《楞严经》前面的三卷半,佛陀很认真的发明妄想的形状、真心的形状,破妄显真。这一段是这三卷半的一个精要的地方。我们看看第一个「即妄显真」。
附表十一 — 真如佛性
(一)即妄显真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好,我们看它的内涵,先看第一段、总标。「阿难」,佛陀讲完三卷半以后,招呼一声阿难。他说:你现在还不明白这一切的法,这一切指的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一切的因缘所生法,这以下讲两个譬喻,来譬喻这个法的相状:因缘所生法是一种 「浮尘」。就是在虚空当中飘动的灰尘,这个是譬喻我们的色法。这个色法,人有人的尊贵的相状;三恶道有三恶道这种下劣的相状。这种相状是随着业力,有这种去来流动的相状,有去有来有流动叫做浮尘。这个风一吹,往东边吹,这个灰尘就往东边飘;往西边吹,这个灰尘就往西边飘,就是这种流动,这是一个譬喻。
其次,「诸幻化相」。这个幻化,它的意思就是,这个魔术师他手上的手帕,他一下子就变出一只兔子,一下子就变出一只猫,一下子就变一只狗,这种生灭变化,指的是我们的心法。我们的心就是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各式各样的内心随着境界有任何的变化,就是诸幻化相。
前面的是譬喻色法,这个是心法,就是把因缘所生法,以色、心二法来做一个说明。
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是它是无常的。这个无常我们前面也说过,可以用约一期的生命来观察。譬如说,我们这个人的果报,人的色身,人的内心状态;你下辈子你变一个畜生,变那个畜生以后,你有畜生的相状,有畜生的想法,你的思想也不同,这个是约一期的生命来说,无常。也可以约一剎那,就微细来说呢,我们前一剎那的色身,前一剎那的内心,跟下一剎那的色身,下一剎那的内心,也是不同!这个就微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切的法,它是流动的,是变化的,所以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个是把因缘所生法,做一个拢总的说明, 这以下以相跟性,从两个角度来观察。
「幻妄称相」。从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来说,是因为从它的暂时的显现的情况,从因缘上,这种幻化的因缘上,我们安立的这个假名假相假用。说这个是一个人,这是一个鬼,这是一个畜生。畜生有畜生的相状,畜生有畜生的假名,畜生有畜生的作用,这个叫做「幻妄称相」。因为从世俗谛,我们必须要建立假名假相假用,使令我们来认识它、来区别它,这是从一个相的角度来看因缘所生法。
其次,「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假设我们从体性来观察呢,它是一个妙觉明体。这个妙觉明体,古德解释这句话,是从两方面:
第一个是妙觉之体;第二个是妙明之体,一个觉;一个是明。
这个妙呢,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不是凡夫所能够理解的。这个觉是相对于迷,迷惑颠倒来说的。这个明是相对于黑暗来说。它是一个觉而不迷、明而不暗,一方面觉,一方面能够光明;一方面光明、一方面觉,这个是约体性来说。这个是我们可以从它的相状,可以从它的体性,来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这一段的意义告诉我们这样子观察,这是一个总标。
其次,我们再看第二段、别释。别释里面,就各别把这个相跟性的内涵开展出来。先看相。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这个就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色法跟心法的开合不同。如果我们开心合色的话就是五阴,开色合心就是六入跟十二处,这个色心具开就是十八界,其实就是一个色法,一个质碍的色法,跟一个明了性的心法。
这些色心诸法,从相状来观察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是说十法界,我们把法界分成十法界,这个十法界都是由色法跟心法所构成。
佛菩萨的法界的色身,无量光明、无量相好庄严,他那一念心也是特别的清净庄严。人天的法界就是杂染,但是相对于三恶道来说,他的色身还算是尊贵身。他那一念心呢,至少多分来说是善心多、恶心少。这个三恶道那个相状,就是一种苦恼下贱的相状,那一念心也是烦恼多、善心少。
这些的色心二法是怎么有呢?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你过去业力的熏习,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你过去的烦恼罪业的和合,就创造了一个三恶道的色心;由这种善业的和合,就创造一个人天法界;乃至于我空法空智慧的和合,就创造了四圣法界的色心,这些都因缘所生法的。这个是从相状来简别十法界的差别,就是从相状上,我们应该肯定,从因果上来说,十法界是有差别的,有殊胜、下劣的差别。我们再看这一切的差别当中,有一个不差别的本性,看体性。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凡夫的世界,就是随这个因缘所生法,随这个境界,就是变化。好的境界,我们快乐;不好的境界,我们苦恼。
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不应该去观察这个相状的变化,你应该去观察什么呢?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就是说,这一切的生灭,这一切的去来,它的本性就是这个如来藏性。这个如来藏性是什么情况呢?「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的体性是常住不动的、妙明的,是不动的、是遍满的,这叫做「妙真如性」,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如性。
所以说,假设我们从本性来观察,这个真常的本性来观察呢,我们会发现这个十法界的这种去来,或者是迷悟、生死,这种变化的法都是不可得。我们从清净心的角度来观察这些去来,或者是迷、或者是悟、或者是生、或者是死,这些都不可得,这个不可得那个本性,就是我们依止处,清净本性。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想要修一切的法门,这个首楞严大定,你要先把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依止语言文字先理解它,就是名字位,先了解它,你才能够依止。
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这个禅师他看到一个老和尚,就跟他顶礼。这个老和尚也是一个老禅师。这老和尚就谦虚说: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个老朽,就我这个色身是老病死的,你不要顶礼,莫礼老朽。这个禅师就回答说:礼非老朽者。这个禅师是开悟的人,他说:我是顶礼那个非老朽的。就是说,表面上我是顶礼你的色身,其实我是顶礼你的清净本性,那个非老朽者。就是说,你现在的色身是剎那剎那变化,你现在的内心是剎那剎那变化,我不是顶礼你这个人,我是顶礼那个在一切剎那变化当中,不剎那变化的那个不生灭心,我是顶礼那个礼非老朽者。
所以开悟的人,他就是会往道上去会。所以你可以看的出来,一个人内心是站在什么角度在做事情,看得出来。我们凡夫的心,是站在一种攀缘心,那个禅师他做一件事情,他的内心,那个脚跟所站的位子是不生不灭的,他不会被因缘所生法所动摇的,礼非老朽者。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也不要以为你离开了攀缘心,而有一个真心,不是这个意思的。
在天台宗有一个圆教名字位,古德讲一个偈颂,来说明这个名字位的境界。
他说:「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