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材料成为了硬伤 (第2/3页)
。
在胡科长看来,这次交易属于两败俱伤。但是他们瓦解了资本家的阴谋,有点损失再所难免。
董铁林回来后就跟余开宏汇报了情况,八千多辆汽车的订单,对于余厂长来说也行。厂里可以继续加大生产,之前还说有外贸易订单,只能完成一部分计划订单。
现在看来,只要厂里的产量再提升一些,能两边兼顾了。
因此厂里依然在继续扩张,作为央企,可以全国范围内招工。本地附近没有工人了,能从外地招。
而汽车厂的科研部门,也在不断的出成果。而研发经费也是用的很快,为了集成电路有更好的稳定性,直接用黄金做成细丝线来连接电子元件。
一些计算机的元件也开始使用黄金,但是只要能把设备制造出来,用一点黄金也算是值得的。
现在国内的金银很贵,零售的饰品黄金要二十块钱左右一个,银行回收黄金价格却是六块钱一克。
现在国内的金银首饰店是不回收金银的,回收的话得找银行。而很多人有金银也不找银行,因为银行回收金银要说明来历,说白了就是给一些特定的人回收的,普通人手上的金银基本不敢去回收。
在旱灾时期,很多人拿金银去换粮食都没有人愿意换。因为找银行换,说不清楚来历,直接给没收。捡来的,挖到的,都得上交。如果你说是祖辈传下来的,还要查你祖辈是怎么来的,你祖辈是不是地主什么的。
所以很多人去卖黄金,像直接去银行卖,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昌城汽车厂里用黄金当特殊材料使用,也没有人去偷那么一两克,偷了很难处理,也不好偷。
只是江成猜想,要是改革以后,这批设备淘汰了,要是被人当废品收走。然后发现一些设备里的某些部件是镀金了的,一些集成电路板融化后能获得黄金,那能直接发一笔。
在后世很多倒闭的企业,内部设备都是当废铁卖的。有些人不懂材料,一些贵金属当废铁卖,浪费了大量的国有资产。
江成倒是想过,以后让昌城汽车厂私有化,但这应该不可能。企业只要运转良好,都不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