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29章 新钱上市

第329章 新钱上市

    第329章 新钱上市 (第3/3页)

票和布票,小心翼翼地递到薛志恒面前的公案上。

    对于大多数官员而言,几张轻飘飘的纸片握在手里,终究还是不如实实在在的粮食、布匹看在眼里放心。

    尽早将其落袋为安,才是稳妥之举。

    然而,在这争相兑换的人群之中,却有一个人始终稳坐钓鱼台。

    那就是户部主事赵胜,他甚至压根就没往泉通司这边凑。

    成都城内的核心衙门,大多都集中在汉王府周边区域,彼此相距不远。

    泉通司比较特殊,设有两个分衙:

    一个在城西,主要负责回收旧钱、兑换新铸的铜币银币,面向民间;

    另一个就是薛志恒坐镇的城内分衙,主要负责兑换粮票、布票,面向官员和官府体系。

    因此,对于不远处泉通司衙门里的热闹景象,端坐在户部大堂的赵胜是心知肚明的。

    但他却仿佛如老僧入定般,慢条斯理地品着杯中热茶。

    窗外隐隐传来的议论声,丝毫不能干扰他分毫。

    就在此时,赵胜的副官孙楷却快步走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急切:

    “赵主事,果然不出您所料,泉通司那边已经排起长队了,各衙门的同僚都去了大半。”

    “您看……咱们户部是不是也派几个人过去?”

    “毕竟这新增的俸禄都是票证,部里不少同僚心中也颇为忐忑……”

    赵胜连眼皮都没抬,只是轻轻吹了吹茶沫,淡淡道:

    “急什么?沉住气。”

    “这午后实在闷热,有什么好挤的?”

    “可是……”

    孙楷有些不解,凑近了些,

    “下官听说,不少人都心中打鼓,生怕这票子……”

    “生怕它变成一堆废纸?”

    赵胜放下茶盏,发出一声轻响,打断了孙楷的话。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自己的副手,

    “我户部,执掌全川钱粮、户籍、度支。”

    “库房里有多少银子,有多少铜料,官仓里堆着多少石新粮,织造局送来了多少匹新布……”

    “你这个副手心中,难道没有一本清晰的账目?”

    “新增俸禄所需的粮、布,早在数日之前便已经入库,专款专用。”

    “至于钱币,库藏的大半银两和铜钱,更是早就换成了新钱,有什么可急的?”

    他瞥了一眼孙楷,继续说道:

    “你不信现在去打听打听,今天挤在泉通司门前排队的,大多是哪些人?”

    “除了像庄博阳那种确实等米下锅的,大多都是些品级不高的官员。”

    “各部主事一级的,你见有几个亲自去了?”

    “如果连我户部的官员都慌慌张张、一窝蜂地跑去挤兑,传将出去,成何体统?”

    “岂不是显得对新政没有信心?”

    孙楷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但赵胜已经站起身:

    “好了,无需多言。”

    “传令下去,让我户部各级官吏安心办公,不要去凑这个热闹。

    “兑换的机会有的是,不在这一时半刻。”

    而与此同时,在城西负责民间兑换的泉通司分衙,又是另一番光景。

    成都城内的市井街巷,也因为官府贴出的“兑换新钱”告示而议论纷纷。

    在茶肆酒楼里,百姓们围坐闲谈,话题都离不开这事。

    “听说了吗?官府要发新钱了,铜的、银的,模样可俊了!”

    “俊有啥用?能当饭吃?”

    “大明朝廷的教训还不够?我家倒是有些祖传的宝钞,模样也俊,要不折价卖给你?”

    “去去去,那宝钞擦屁股都嫌硬!”

    “非也非也,这回发的不是宝钞,而是实打实的银子铜钱。”

    “只要拿着旧币,在三个月内,都能去泉通司兑换新钱。”

    “哼,官字两张口,他说能换,到时候库门一关,你找谁去?”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官府更换钱币,早已不是新鲜事,历朝历代皆有。

    而他们的反应,大多都是谨慎和观望。

    虽然短时间看,朝廷分了田土,还免了不少赋税。

    但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告诉他们,官家的任何“新花样”,最后吃亏的多半都是小民。

    民间市场的兑换,在告示贴出后的前几天内,规模都不是很大。

    大多数人都不敢轻易上前,只是聚在衙门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那新钱模样是挺稀奇,边缘还有齿纹,但谁知道它分量足不足,官府回收旧钱公不公道?

    然而,这种观望并未持续太久。

    成都城内几家规模较大、与官府往来密切的商号,已经接到了泉通司的通知,要求他们做个表率,为百姓带头。

    这几家大商号的掌柜亲自带着伙计,抬着一箱箱的旧铜、银锭,浩浩荡荡地来到泉通司衙门前,当众办理兑换业务。

    按照事前安排,这几家商号的兑换业务被拖得很长,故意摆出姿态,以吸引民众的目光。

    一群人在泉通司衙门高谈阔论,说些什么“发行新钱,统一制式,乃是利商利民之举”、“新钱做工精湛,防伪独特,以后做生意也更放心了”之类的话。

    而这些商家的行为,自然也给犹豫的百姓们打了一针强心针。

    都说精明无过商人,眼看这些商号掌柜都如此积极,民众心中的顾虑也渐渐打消。

    “几家大商号都换了,应该没问题吧?”

    “看样子这新钱是硬通货?”

    “官府回收旧钱的折价,听着还挺公道……”

    窃窃私语声中,开始有胆大的小商小贩、佃户农人,拿出积攒的旧钱上前兑换。

    当他们见识到新钱后,也渐渐放下了心来,开始极力向周围的亲朋好友鼓吹此事。

    与此同时,如德昌布行、丰泰粮号、协兴盐栈等有官府背景的商号,更是早早挂上了牌子,宣布从今往后只接收新钱。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即便是一些认死理的老农,为了生计也只能乖乖就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兑换的队伍,城西泉通司分衙门前,逐渐排起了长龙,秩序井然。

    新钱也开始逐渐走出成都,向周边乡县辐射开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