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口气太大 (第1/3页)
《诗刊》在诗人心中的位置几乎跟《人民文艺》在文坛的地位差不多,是唯一的专业发表诗歌和诗歌评论的国家级诗歌杂志。
两者都是作协旗下的,可以说是孪生兄弟一般。两者的命运也一样,都是刚复刊不久,《诗刊》从76年复刊。
等四人棒打倒后,《诗刊》是彻底的甩开了包袱,准备大干一场。内部甚至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只瞻前,不顾后。”
8月13日,《诗刊》的编辑正在稿子堆里面疯狂寻找稿子,一个个热的满头大汗。编辑部中间的一张空桌子上摆着一盆切好的西瓜,旁边放着吃干净的西瓜皮。
编辑部的墙上挂着编辑部的办社宗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诗歌跟小说不一样,最多也就几百字,编辑仔细地看完也就十分钟时间,基本上不会错过很好的诗歌。
当然不排除一些诗歌写的比较深奥,编辑要很费劲地才能读懂他的意思,这就比较考验编辑的诗歌分析能力了。
遇到好的诗歌,这些编辑便会旁若无人地大声地朗诵出来,让编辑部的同志一起评点一番。这要是换成了《人民文艺》的编辑,读一篇几千字的短篇小说就能把他们累的够呛,要是中篇,简直是要了老命了。
《诗刊》编辑邹获凡正在信件堆里面扒拉着投稿信,他不仅仅是诗人也是作家,对他来说,编辑的工作不仅不枯燥,反而让他感到很充实。
六十一岁的年纪,工作起来还是跟个年轻人一样。
他最喜欢看到的投稿信是以前诗人朋友寄过来的,可以通过诗歌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现状和目前的心理情况。
自从今年调入《诗刊》编辑部工作后,他就经常跟以前的朋友联系,得知一些人在乡下生活过得困难,也会时不时地提供帮助。
邹获凡收到投稿信会先看看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他要看一看是不是自己的朋友。
“刘一民。”邹获凡看这里刘一民的名字,轻轻地读了一下,总感觉这三个字很熟悉,但一时半会又想不起来。
于是摇了摇头不再去想,快速地打开了信封,一张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