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红章之下的黑幕 (第1/3页)
肖锋把褪色的蓝布窗帘拉拢时,窗外漏进来的月光像一缕银丝洒落在办公桌上,映得台灯光晕更显昏黄。
夜风轻拂,帘角微动,仿佛有人在暗处窥视。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眼尾,指腹能触到眼角微微肿胀的皮肤,像是被疲惫磨出的茧。
空气中浮动着尘灰与陈年纸张的气息,混合着铁皮柜散发出的金属冷味,令人鼻腔发紧。
面前堆着七本泛黄的台账——这是他接手扶贫办后,用三个晚上从档案室最底层的铁皮柜里翻出来的。
铁皮柜沉重冰冷,每拉开一层都发出沉闷的吱呀声,指尖滑过锈迹斑驳的边角,传来一阵刺骨的凉意。
霉味与尘埃的味道呛得人喉咙发紧,像是要把人吞没在记忆的缝隙中。
“2015年积压项目:17项。”他对着台灯又核对了一遍封皮上的铅笔字,指尖划过第三本台账的内页,突然顿住。
“李昊律师事务所”七个字在“法律顾问单位”栏里重复出现,从村道硬化到灌溉渠修建,三个基建项目的审批流程里都夹着这家律所的法律意见书。
纸张略带粗糙,墨迹有些晕染,仿佛是匆忙写下的。
肖锋的拇指摩挲着纸张边缘,北大法学院的底子让他敏锐地皱起眉——
基层基建项目通常由工程监理或审计机构参与,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全程介入,本就少见;
更蹊跷的是,这三个项目的拨款时间都集中在2015年6月至8月,恰好是当年省级扶贫专项资金下拨的窗口期。
他合上台账时,金属搭扣发出清脆的“咔嗒”声,像是某种信号,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窗外的梧桐叶被夜风吹得沙沙响,叶片拍打玻璃的声音混着风声,像是谁在低声絮语。
风穿过窗缝,吹在他裸露的手腕上,带来一丝凉意。
肖锋摸出手机看了眼时间——凌晨一点十七分。
屏幕冷白的光刺得眼睛生疼,像是要割裂他的理智。
抽屉里的《孙子兵法》被他翻到“用间篇”那页,墨迹未干的批注还带着墨香:“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纸页泛黄,油墨的味道混合着木质抽屉的老旧气息,萦绕鼻尖,像是一段尘封的警示。
第二天清晨,肖锋把磨破鞋跟的黑皮鞋擦得锃亮。
皮革已经老化,擦起来有种粗糙的触感,但镜面般的光泽仍能映出他的倒影。
他站在镇政府大院的银杏树下,看着赵国栋的黑色轿车碾过满地碎金般的落叶驶出院门,这才转身走向停在角落的二手捷达。
脚下踩着落叶,发出轻微的“咯吱”声,晨露沾湿了他的裤脚,透出阵阵寒意。
副驾驶座上放着半凉的豆浆,是郑敏今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