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28章 固定资产(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第28章 固定资产(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第28章 固定资产(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第2/3页)

,也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并且真正属于公司自己的土地、厂房和关键设备。

    这些是抵御风险、证明长期经营能力的硬指标。”

    方文山沉默了几秒,眼神陡然变得凝重:“陈生,这意味着,在即将建立的‘陈记食品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构成其生产能力和物理存在根基的土地、厂房、设备,绝大部分将体现为租赁的使用权资产,而非可供抵押融资的固定资产!”

    没等陈秉文回答,方文山拿起钢笔,在空白纸上重重划下几道竖线:“潜在投资者评估一家实业公司,核心看什么?

    净资产!可抵押物!厂房设备租的,意味着你的核心生产资产悬在空中!”

    没有土地厂房这些硬资产,陈记食品就像建在沙地上的城堡,估值存在巨大水分,经不起资本市场风雨。

    “所以,陈生,”他停顿了一下,建议道,“如果您的目标是陈记食品有限公司未来能获得资本市场的充分认可和高估值,那么我强烈建议您优先考虑解决这个问题,将至少一处核心生产基地,从租赁转变为自有。

    哪怕只是先买下长沙湾这个相对小一点的厂房,对夯实公司资产基础、提升未来融资能力和市场信心,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有着丰富投行经验的陈秉文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

    “方会计师看得透彻。”陈秉文嘴角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租赁资产在财务报表上,终究是使用权,是成本项,它不产生资产增值,更无法作为核心抵押物去撬动银行的信贷支持。”

    他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而自有厂房土地那是实打实的固定资产,是公司净资产的压舱石。

    它不仅能大幅改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让银行和资本更愿意借钱给我们扩张,更重要的是,它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陈记食品是扎根实业、打算长期经营的。

    这个扎根的信号,在投资者眼里,直接关系到他们愿意给多少倍的估值。”

    方文山听着陈秉文条理清晰、直指核心的分析,眼神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

    他原本以为这位年轻的老板可能更擅长市场开拓,没想到对资本运作和财务结构的理解居然如此深刻。

    “既然要买,”陈秉文语气果断,“那就一步到位。

    我打算把长沙湾和观塘两个食品厂都买下来,作为核心固定资产直接注入新公司。这样根基才够稳。”

    方文山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带着一种遇到懂行之人的轻松:“陈生考虑周全,这样操作,后续无论是融资还是上市,基础都会扎实得多。我没问题了。”

    离开会计师事务所,陈秉文和高振海走在熙熙攘攘的中环街头。

    摩天大楼林立,金融精英步履匆匆,空气中弥漫着资本的味道。

    陈秉文心中激荡,他知道,陈记的舞台,将从深水埗的街头,逐渐延伸到这里。

    “文哥,成立公司,注册这么多东西,感觉一下子正规了好多,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高振海感慨道。

    “阿海,这只是开始。”陈秉文拍拍他肩膀,“公司是壳子,里面装的东西要越来越值钱,才是本事。

    新品研发和瓶装化项目,就是往里装的金子。”

    想到方文山对固定资产重要性的强调,陈秉文清楚,买下厂房是夯实根基的第一步。

    他迅速锁定了最易突破的目标,长沙湾食品厂的原老板钟伯。

    这位房东因儿子移民加拿大急于出手,上次押一付一的短租协议就透露出他的套现需求。

    现在正是彻底拿下的最佳时机。

    陈秉文没有耽搁,当天下午就在深水埗一间安静的茶楼包间,再次与钟伯会面。

    比起上次的焦急,钟伯此刻气定神闲了许多,显然移民事宜已步入正轨。

    “钟伯,恭喜您即将与家人团聚。”陈秉文笑容真诚祝贺道:“上次承蒙关照,短租解我燃眉之急。

    这次冒昧请您出来,是想谈谈......永久解决这间厂的问题。”

    钟伯呷了口茶,不动声色:“哦?阿文你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想长租?

    可以谈,不过现在市道好,租金......”

    “不,钟伯,”陈秉文打断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我想买。

    连同厂里的设备,打包买下来。”

    钟伯端着茶杯的手顿住了,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买?

    阿文,这间厂地段虽然不算顶尖,但胜在实用,面积也够。

    去年行情不好,我开价年租三万是急用钱。

    现在嘛......”他拖长了语调,“厂房加设备,一口价,三十五万。”

    三十五万!陈秉文心中冷笑。

    这价格远超实际价值,几乎是按黄金地段新建厂房的溢价来喊。

    设备是二手且已使用多年,估值极低。

    钟伯显然吃准了他急需稳定的生产场所。

    陈秉文没有立刻还价,而是拿出了一份文件推过去。“钟伯,这是我在观塘新厂隔壁那个仓库的五年长租约,刚签的,年租三万五,押三付一。”

    他指着租约上清晰的条款和金额。“我本打算把长沙湾厂的生产逐步迁过去整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