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内地建厂!(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第2/3页)
南亚金融圈。
以至于此案成为投行界人士研究金融诈骗的经典反面教材,其操作手法之精密、涉及金额之巨大、波及范围之广。
哪怕到了21世纪,仍时常被投行风控部门作为警示案例在培训中提及。
陈秉文想起前世在商学院课堂上,教授曾用整整三节课剖析“佳宁案“的每一个环节。
那些精心设计的关联交易、层层嵌套的离岸公司、还有被买通的审计师与评估师。
林秀峰与其同伙陈松青,几乎将金融市场的每一个漏洞都利用到了极致。
李国伟见他望着林秀峰方向出神,不由笑问道:“陈生,在想什么?”
陈秉文迅速收回思绪,举杯轻啜一口香槟,有些意味深长:“李经理,不瞒您说,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商业案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见李国伟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才继续说道:“有些看似回报丰厚的投资项目,往往隐藏着惊人的风险。
就像橡胶贸易,有时一批货在东南亚几经转手,单据做得天衣无缝,最后却发现货船根本就没装货。”
李国伟闻言微微皱眉:“陈生说的是'幽灵船'骗局?
这类案件在贸易圈确实时有发生。”
“正是。“陈秉文点点头,“但更可怕的是那些环环相扣的关联交易。
几家空壳公司互相担保,虚构贸易背景,从银行套取融资。
等雪球滚到足够大,幕后操盘手便卷款消失,留下烂摊子让银行和投资者承担。”
他看似随意地扫了一眼林秀峰的方向,声音压低了几分:“我听说最近有些新成立的投融资机构,专做这类高回报项目,让人不免有些担忧。”
李国伟若有所悟,沉吟道:“陈生说的是。
华润与银行往来,最看重的就是风险管控.”
这时,一位侍者端着酒水经过,陈秉文顺势取过重新取了两杯香槟,递了一杯给李国伟。
这个看似偶然的打断,恰好给了李国伟消化信息的时间。
他接过酒杯时,眼神中多了几分深思。
待侍者走远,李国伟的声音压得更低:“陈生方才说的关联交易骗局,似乎意有所指?”
陈秉文笑了笑。
他刚才那番话,也仅仅是给李国伟提个醒,点到即止即可。
说太多反而显得刻意,毕竟以他现在的身份和年纪,对金融圈内幕了解太深反而引人怀疑。
“李经理见笑了,“陈秉文举杯轻笑,“我只是个做实业的新人,对金融操作一知半解。
方才那些话,也就是最近读书时的一些粗浅心得,让您见笑了。“
说着,他将话题转回实业:“说到底,还是脚踏实地做产品最稳妥。
就像我们陈记的糖水,真材实料,童叟无欺。“
李国伟是何等精明的人物,立即听出他不想继续深谈的意味,便顺着话题接道:“对了,陈生,你说起糖水我倒想起一件事。”
他压低声音,非常真诚的说道,“内地现在要搞经济建设,新出台了个'三来一补'政策,允许外商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形式合作。
你们陈记的糖水,椰浆、红豆这些原料多半都是从内地运来的。
要是能在宝安那边设个加工厂,原料就地加工成半成品或者直接生产成瓶装糖水,再运来港岛,运输成本和人工能省下一大截。”
听到李国伟的建议,陈秉文心中一喜。
今天来参加华润的酒会,他也想借机问问李国伟,“三来一补“政策的具体细节。
前世正是这个时期,鹏城特区开始筹建,无数港商借着“三来一补“的政策东风,在内地开设了第一批外资工厂。
利用内地近乎无限且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产业的跨越式扩张。
此刻由李国伟主动提起,正中他的下怀。
如果能利用“三来一补”政策第一批去内地建厂,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
还能借着这个机会,在未来政策松动的时候,将陈记的产品第一批打入内地市场。
陈秉文强压下内心的激动,用既惊喜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