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SKU(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1/3页)
对于百事可乐准备再次来谈瓶盖授权,陈秉文看的非常透彻。
未来几年会是百事可乐最风光的时候,他们把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压的只剩24%。
要不是可口可乐靠着自动售货机和快餐渠道硬撑,可能真的要一败涂地。
正因为百事现在势头这么猛,他们更输不起。
一个瓶盖的劣势,在平时可能不算什么,但在两家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这点小小的不便就会让消费者倒向对手。
百事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而且等不起。
所以他开出的条件虽然狠,但百事吞得下,也必须要吞。
让他们开放北美和欧洲的渠道,虽然像是割他们的肉,但比起被可口可乐反超的损失,这笔账百事算得清。
至于谈不谈得成,陈秉文其实不太在意。
谈成了,陈记能借百事的渠道直接进入欧美市场。
谈不成,可口可乐会继续用这个专利压制百事,陈记也能从可口可乐那里拿到更多好处。
反正专利在他手里,怎么都是赢。
和方文山说完,他不再停留,径直向研发中心走去。
至于百事可乐想要瓶盖专利授权的事,就等他们自己来谈吧。
陈秉文快步穿过走廊,走向研发中心。
收购屈臣氏和借壳上市,是构建陈记未来的发展的根基与资本引擎,是“道”的层面。
那么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夯实陈记发展的产品核心与产品基石,是“术”的层面,更是“器”的层面。
日本和东南亚市场的成功,如同一次大规模的市场验证实验,证明“陈记”品牌和“脉动”产品本身已获得了跨文化消费者的初步认同。
但这仅仅是叩开了市场的大门,距离真正占据市场,还差得远。
市场的认可,如同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今天能因为新奇和有效购买你,明天就可能因为单调和乏味抛弃你。
要想让消费者从“尝试”变为“习惯”,从“选择之一”变为“唯一选择”,就必须增加产品的厚度。
这种厚度,在陈秉文前世有一个极其精准的商业术语来概括:
SKU,英文 Stock Keeping Unit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库存量单位。
简单的理解就是用来数库存、做报表、补货、促销的最小商品单位。
在饮料行业,每一个独特的规格、口味、包装、甚至渠道专供装,都会产生一个独立的SKU。
同是杨枝甘露,300毫升玻璃瓶装是一个SKU,5升餐饮桶装就是另一个SKU。
同是原味“脉动”,250毫升标准瓶是一个SKU,如果推出125毫升迷你罐,那就是一个新SKU;
SKU这种管理模式,最先是六七十年代被美国超市、百货公司等在产品的仓储管理中发明,并开始应用。
九十年代引入华夏后,从此成为产品销售和仓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
陈秉文清晰的记得,可口可乐每月动销 SKU约 4800个,百事可乐品牌约6000个。
即便是红牛这种功能饮料,PET瓶装、易拉罐装,原味、无糖、果味、增强型等所有SKU加起来,也有40个左右。
而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为了持续匹配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不同渠道。
陈记目前的产品线,能够摆在货架上卖的,说白了就两大类:瓶装糖水和“脉动”功能饮料。
糖水这边,花样要多些。
椰汁西米露、杨枝甘露、红豆沙、绿豆沙、芝麻糊,算下来有五六种口味。
包装上也分了两种:一种是玻璃瓶装,主打商超和便利店。
另一种是大桶的散装,主要供应给茶餐厅和糖水铺。
虽然看起来品类不少,但在专业的角度看,这其实没增加多少真正的管理单元。
真正让他在意的是“脉动”。
脉动功能饮料现在是公司的现金奶牛,增长引擎。
但它的结构异常单一。
口味上,为了适应不同市场的偏好,确实做了区分:日本市场是一种特有口味,北美测试市场是另一种,而港岛、新加坡、东南亚和韩国共享第三种基础口味。
但归根结底,它们全是250毫升的PET塑料瓶装。
按照SKU来计算的话,只能算成三种。
但这三种脉动功能饮料,规格、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