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部落风貌 (第3/3页)
、小棘兽、骇鸟,还有数量众多的蛇虫鼠蚁。
但与其他三方来比较,猎食者的数量仍然少了不少,有部落稳定的狩猎路线,提供了充足的肉食来源。
面朝大海、背靠丛林,毗邻大河、威压湿地,中间用栅栏围起来的,就是部落的领土。
更靠近的位置,还有土石堆积的矮墙,是真正的居住地。
矮墙之外、栅栏之内的地方,是一块块平整的田地,种植着大量植物,藤蔓缠绕的是红薯,茎叶齐腰的是豆子,郁郁葱葱的是萝卜和葑菜。
更靠近矮墙的土地里,低矮的紫苏四面八方蔓延,这是部落仅有的香料;成林的艾蒿笔直而粗壮,碾碎后的汁液,有非常好的止血效果。
比起栅栏,矮墙的防御力无疑更高,能抵挡大部分中小型猛兽,这片区域前后只有八百步,左右一千步,是平日里族人们主要的活动区域。
矮墙之内,一间间屋子杂乱无章地坐落,没有丝毫规章可言,有的地方空出一大片,有的地方却连过路都成问题,数量从四周向中间递减。
有石头堆砌的,有原木排列的,也有树枝茅草胡乱搭建的,有方的,有圆的,形状千奇百怪。
模样和材料不大相同,却有着相同的特点,所有的房屋都是斜顶,大部分没有地基,底下用木桩作为支柱,让楼层悬在地面上。
就算是有地基的,也会把台阶高高垒起来,使房屋远离地面。
这里临近大海,气候潮湿,尤其是雨季,降水量非常大,洪涝成疾,倾斜的房顶有利于排水,而支起来的地面能有效减少湿气的侵害。
在炎热的干季,也有利于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驱散多余的热量。
这些都是部落上千年的经验积累,不断探索改进,才掌握的最有利的生存手段。
密密麻麻的房屋,细数起来,少说有一千座,就是平均居住三人,也有两三千人的庞大数量,当然了,并非所有的房屋都有人居住。
部落的家庭模式早已成熟,一家人只能拥有一座房屋,生下的孩子与父母同居,等到成年之后找到了配偶,才会搬出家里,成立新的家庭。
此时的财产是公私混合,房子只是暂时给族人使用,根本上仍然属于部落,只有工具、器皿和物资,才是私人物品,归属于配偶双方。
等到父母过世,财产会分给后代,通常情况,夫妻会留下一个后代,同居到成年乃至成家,死后房子自然而然继承给后代。
原始部落十分凶险,狩猎是最大的食物来源,死亡率也是最高的,每年有数十人死于狩猎,与之相比,死于疾病、夭折的可以忽略不计。
若有配偶不幸遇难,财产会转移到另一方,幸存者可以另行嫁娶,财产也会重新合并,带着子女整合到一方的住处。
空出来的房屋,自然被部落收回,作为储存的仓库,每当有族人成家,部落会免费提供房屋,也算是对新人的支持。
有些时候,幸存者不会再找配偶,部落也不会强迫族人意愿,但后代只能独自抚养,这种情况还是非常少的。
越靠近部落中心地势越高,排列的房屋数量越少,面积越大,间隔距离越长,建造的工艺越好,用的材料越好,越是美观,也越是坚固。
谷和叶的阿父,是部落当代首领,他们居住的房屋,自然也在中部的位置,是少有的几座石屋之一,站在门口的石台上,能俯瞰大半个部落。
从石屋继续往上,是一片开阔的空地,放置了几座火塘,顶上是遮雨的棚子,这里算是部落的伙房,没时间自己做饭的族人,都能拿材料来换食物。
平时部落有事,也会在这里集会,譬如大狩猎的集结动员,譬如狩猎归来后,也会在这里处理猎物,分割战利品,举行祭祀仪式。
更往上,是部落真正的中心。
一层三人高的紧密木排,围住了百步见方的山坡,这是图腾和巫所在的祭坛,寻常时候,族人是不能进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