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的时代1979! > 第六十四章 “废话文学”(感谢打赏,求月票)

第六十四章 “废话文学”(感谢打赏,求月票)

    第六十四章 “废话文学”(感谢打赏,求月票) (第3/3页)

,不少人觉得老祖宗的东西早就过时了。

    并且你让一个知青聊比较文学确实有点超纲了。

    但是,

    这问题对许成军其实不难,尤其是见过未来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不断发扬的二十一世纪的情况下。

    难得是去怎么斟酌回答的“度”。

    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说白了就是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或学科领域中的文学现象进行系统性比较与分析,探索文学的普遍规律、特殊差异及深层联系。

    听起来挺好?

    好像一座桥梁一样,连接起不同文化、在关联中探深度?

    但是这种东西就怕钻牛角和夹“私货”。

    在很多人眼里,

    比较文学最引以为傲的“比较”方法,本质上是一套没有本体论支撑的“悬浮逻辑”。

    不像国别文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如中国古典文学以汉语典籍为核心,也不像文学理论有相对稳定的核心范畴如叙事学聚焦“叙事结构”,美学聚焦“审美经验”。“

    “比较”本身只是一种操作手段,却被强行拔高为学科内核,导致理论成了“万能钥匙”。

    想谈影响就搬“传播学派”,想谈平行就套“主题学”,想谈跨文明就拽“后殖民理论”。

    扯么?

    还有更扯的。

    比如看到《红楼梦》里黛玉葬花,就硬拉西方浪漫主义诗歌里的“自然感伤”,说两者“都表达对生命的悲悯”,却绝口不提黛玉的“葬花”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的“物我相通”哲学,以及封建家族女性的生存焦虑,而西方浪漫主义的“感伤”源于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与个体精神的异化。

    这根本是两片土壤里长出来的花,硬说“花香相似”就是同源,纯属学术色盲。

    更荒诞的是拿“数字”“意象”硬凑。

    李白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就对比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说两者“都用自然意象抒情”。

    《西游记》有“七十二变”,就关联《荷马史诗》的“变形神话”,说“东西方都有超自然想象”。

    这种“抓壮丁式比较”,跟说“苹果和月亮都是圆的,所以它们本质一样”没区别,

    用最表层的相似,掩盖最本质的差异,最后得出的结论连“废话文学”都不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