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正是在下!【求月票】 (第1/3页)
“那依你们的意思,该如何才能形成战力?”
鄢懋卿倒也不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如果有专业人士提供更好的想法,他自然也很愿意虚心求教,甚至甘愿做一个放权的甩手掌柜。
“据下官所知,火器虽杀伤力不小,但填装速度、精准度与稳定性都尚不尽人意。”
沈坤沉吟了片刻,正色说道,
“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能当做主力使用,尤其不能单一使用,在一支军队中的占比最好不要超过三成,保持在两成左右,用于弥补杀伤不足即可。”
“真正的主力,仍应是短兵步卒,在一支军队中的占比至少应在五成以上。”
“并且步卒也应兼顾矛与盾、长与短之间的配合,盾手、矛手、刀手缺一不可。”
“至于剩下的两三成,则应全部配备骑兵,护于中军两侧,兼侦察、扰敌与追击之责。”
“此为下官心中一支军队的最优比例。”
“鄢部堂,如此军种配比早已经过检验实战,当初三大营兵马配比便与此相似,故而无敌于天下……”
话至此处,却听鄢懋卿忽然笑着插了一句嘴:
“所以在土木堡之变中全军覆没了?”
“!”
沈坤顿时被噎的一口气没上来,缓了口气才重整旗鼓的解释道:
“鄢部堂明鉴,土木堡之变绝非军队配比的问题,实则是皇帝……是奸臣当道、将领无能、指挥混乱所致,怎可因此便否认三大营之军种配比?”
沈坤找了好几个客观原因,结果硬是没敢将“皇帝昏聩”四个字完整的说出来。
毕竟詹事府与其他的堂部不同,府衙就设在皇宫里面,乱说话也的确容易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自当谨言慎行。
“行了行了,我与你说笑而已。”
鄢懋卿笑了笑,又看向高拱,
“肃卿兄,不知你又有何高见,是否认同伯载兄的说法?”
“沈谕德所言不无道理,下官完全认同。”
高拱也是施了一礼,一丝不苟的点头道。
两人都是军籍出身,虽研习过许多兵法战术,也从祖辈那里传承了练兵行军之法。
但此前也都从未亲自领兵,像鄢懋卿一样暂无任何实战经验。
因此前人留下的东西便是他们唯一可以借鉴的东西,自然受其影响深重,甚至内心之中将其奉为瑰宝。
至于一些战法战术的演变,以及对兵种配比和新式武器的认识。
则要等到在实战中不断总结与改进。
哪怕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是先参加了抗倭战争,然后才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总结并改进出了大名鼎鼎的“鸳鸯阵”,练出了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
不过与他们不同的是。
鄢懋卿这个作弊的穿越者,却可以借鉴到一些后人留下在一次一次实战中总结出来的超越时代认知的东西。
这就等同于有了答案再做题,无论怎么做,就算过程中遇到一些坎坷,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正确。
鄢懋卿比任何人都清楚。
这个时期的大明,其实已经站在了一个时代的岔路口上。
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启。
坚船利炮开门贸易的时代已经开启。
火器的发展虽不说即将进入井喷期,也已经开始进入了大规模列装的时代,哪怕后世看来无比落后的火绳枪和佛朗机炮。
而且如果历史不曾改变的话,最多再过几十年,占据世界主流的燧发枪便也将出现。
并且随着火器的大规模列装,在这个滑膛枪盛行的时代,还将出现一支曾经横行世界百年、因夸张服饰被戏称为“龙虾兵”的军队。
对于所有的封建王朝军队而言。
这种拥有了近代军队服从性与纪律性的军队,表现出了近乎碾压的优势!
鄢懋卿如今想打造的,就是这样一支军队。
他自然知道“龙虾兵”横行世界的时候,用的已经是更加先进的燧发枪,而火绳枪与之相比还有许多劣势。
因此这个战术如今恐怕还无法发挥出真正的实力,还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
但是这次山西之行。
他要面对的也不是什么战斗力爆表的劲旅。
充其量只是那些世家、商贾用来鱼肉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