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李月兰的农副食品深加工变现计划 (第1/3页)
谢明月出嫁之后,桃源村的风都显得轻快了起来,村里也迎来了一段平静而忙碌的日子。
转眼就到了五月底,夏意渐浓,万物勃发。
四海奇珍坊正步入一个口碑快速上升的时期,名声不仅传进了京城各商行的掌柜耳朵里甚至传到了邻近的州县,导致奇珍坊的月利润从之前的三千两,稳步攀升到了四千两。
但这并非利润空间的极限,而是受限于李月兰目前能周转的资金。
万界商品的进货价虽然不算贵,但平日里李月兰在小黄车上架的竹编工艺品和自产的农副产品所产生的收益还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进货资金周转。
巨大的资金缺口,主要依赖于她在直播间和短视频的收益来填补。
这也造成了一个甜蜜又棘手的问题——李月兰账上的银票数目越来越大,厚厚一沓,看着喜人,却暂时还没找到一个完美、高效且合理合规的渠道,将这些银票大规模地兑换成合适的古代商品,再上架到小黄车转换成人民币。
毕竟,从科技角度,现代的货物的确是比古代的货物性价比更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总有些讲究火候与用心的行当,是冰冷机器难以替代的。就像再精密的恒温烤箱,也复刻不出柴火土灶里那缕带着松木清香的锅气,再标准的工业配方,也调配不出老师傅凭借数十年经验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功夫,这些需要时间与耐心慢慢滋养的韵味,正是现代科技洪流中最为珍贵的孤岛。
而李月兰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即将被时代遗忘的"慢功夫",变成她独一无二的致富经。
所以,李月兰对手里的银票如何转换成为人民币这件事早已有了长远的规划。
除了催促张秋笙扩大竹编队伍,增加诸如竹编猫窝、宠物玩具这类在现代社会颇受欢迎的新式商品之外,她还酝酿着一个更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变现计划。
她盘算着,等清川河那座令人瞩目的多功能大水车建好,村里的磨坊也随之建立起来,她就可以请人专门收购茶籽、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榨取纯天然的山茶油、菜籽油。
这种无添加、古法压榨的食用油,在现代社会是紧俏货,挂上小黄车根本不愁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