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再访金陵厂 (第2/3页)
问那些让他和郑春秋早已心中有数的糟糕数据。
他看着张爱国,语气沉稳:“张爱国同志,金陵厂是汉东工业的一面旗帜,打得好不好,不看它挂得多高,要看它能指引多少人前进。
带我去车间看看吧,看看我们这面‘旗帜’真正的底色。”
这句话让张爱国微微一怔,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大领导话语中的千钧重量,他连忙点头:“是,陈书记,这边请!”
“产能怎么样?合格率呢?”陈朝阳一边走一边继续询问。
“这个……合格率……大概七成多吧。”张爱国语气含糊。
陈朝阳没再追问,数据他早已摸底过:设备完好率62%,产品合格率71%,设备平均役龄18年。
几人信步向加工车间前进。
穿过厂区,陈朝阳仔细观察。
作为汉东省的工业旗帜,金陵厂的地盘确实够大,一排排红砖坡顶厂房向远处延伸,格局开阔。
但支撑这片宏大体量的,却是极其简陋的设施。
厂区内部运输,主要依靠骡马驾着的胶皮大车和工人们的人力板车,在被压出的坚硬土路上前行。
唯一的机械痕迹,是几条通往最重要车间、有着明显锈迹的几台老旧蒸汽吊车。
庞大的原料堆场上,物资的装卸与搬运,绝大部分仍依靠人力完成。
这是一个处在蒸汽动力与人力畜力交接点上的庞然大物,它的规模是工业化的,但它的许多肌体,还停留在前工业时代。
当他们穿过这片区域,走向下一个车间时,一阵相对密集的敲打声和隐约的喧哗声传来。
张爱国连忙介绍:“陈书记,这边是我们的第三装配车间,主要负责农具的最终组装,是目前厂里任务最饱满的车间之一。”
陈朝阳迈步走入。
这里的景象与方才截然不同。
几条简易的流水线旁坐满了工人,他们动作麻利地将锹柄装上锹头,或用螺丝固定镰刀的木把。
叮当的敲击声、传送带的摩擦声不绝于耳。车间角落,堆叠如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