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578章生态化

第578章生态化

    第578章生态化 (第1/3页)

    “好,”陈朝阳赞许点头,这正是他需要的互动。

    “因地制宜,说白了,就是认清土地的‘脾气’,顺着它的性子来,引导它,而不是强迫它。”

    他走到地图前,举例说明:

    “比如,咱们东部沿海的那些滩涂和重盐碱地,海水时不时倒灌,种庄稼难如登天。

    但海水里有盐,有些生物就喜欢这个环境。

    那我们就可以顺势而为,引导群众筑堤围堰,引入海水或咸淡水,养殖对虾、蛤蜊、鲻鱼。

    这些东西,在城里可是能卖上好价钱的‘海鲜’干货,这就是因地制宜,把劣势变成优势。”

    他手指移向内陆洼地:

    “再看这些地方,容易积水,排水难。

    那我们就不跟水较劲,反而利用它蓄水的特点,在改良后引淡水种植水稻。

    水稻生长季节需要大量水,正好可以压盐。

    而地势稍高、排水相对好的地块,我们就推广棉花、田菁或者枸杞,这些作物耐旱、耐贫瘠,经济价值也高。

    这就叫‘靠海吃海,靠水吃水,高地走旱路’,各得其所。”

    这时,一位年纪较大、脸上刻满风霜的县委书记,皱眉站了起来,他的问题更实际:

    “陈书记,您说的这个‘系统治理’,听着在理,可这‘林、田、水、路、村’都要管,这摊子是不是铺得太大了?

    咱现在人力物力都紧巴巴的,先紧着修水利不行吗?

    种树啥的,是不是能缓一缓?”

    “这位同志,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陈朝阳神情严肃起来,

    “系统治理,恰恰是为了省钱省力,为了让我们干的事能长久。

    我打个比方:水利工程是我们的‘骨架’,很结实。

    但光有骨头,人站不住,还得有血肉筋脉。”

    他看向提问者:“你说先紧着修水利,那我们花大力气修好的河道、海堤,如果两边没有树根抓着土,一场大雨,泥土流失,河床会不会淤塞?

    堤坝会不会松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