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私心最可诛 (第1/3页)
负责宣传工作的常委点了点头,但随即也提出了现实的困难:
“陈书记,重视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点我们完全同意。
这对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确实很重要。
但是,我们省里专业的文工团、放映队数量有限,编制也小。
省歌舞团、话剧团满打满算也就百十号人,还要承担日常的演出和政治宣传任务。
面对未来可能高达百万的民工队伍,这点力量撒下去,恐怕是杯水车薪,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而且工地分散,交通不便,专业团体长时间在工区间巡回,人员精力,压力都很大。”
陈朝阳认真聆听着,脸上露出思索的神色。
待对方说完,他随即取出一份早已准备,略显粗糙但条目清晰的草案。
“永泉同志,提出的困难非常实际,我们确实不能指望少数专业团体包打天下。”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前期调研和规划时也反复推敲过,初步形成了一個‘多层次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想,正好请同志们审议。”
他随即阐述了这份草案的核心内容: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
立足自身,发动群众,构建网络。
具体来说,是建立一个四级体系:”
他从容回应道:
“第一,是主力军,苏北地区本身就有深厚的民间文艺土壤,各县、各乡都有不少民间艺人,
唱戏曲的、玩杂耍的、说快板书的、会吹拉弹唱的,大有人在。
我们可以由县文化牵头,把这些分散的‘草台班子’和民间艺人组织起来,进行初步的政治和业务培训,组建‘县治碱工程文艺宣传队’。
他们熟悉本地风情,语言相通,节目接地气,成本低,而且可以常驻工地,流动性强。
这就是我们文娱工作的‘地方民兵’,是挖掘和提升本地资源。 ”
“第二,我们可以主动联系另外、彭城等地的中学、大学,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文艺积极分子组成‘学生慰问演出团’ 来到工地。
学生们热情高,有文化,排练一些反映新时代、歌颂劳动的新节目,既能慰问民工,对他们自身也是极好的锻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