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启人生从带娃开始称霸 > 第三十九章:童装的品质执念

第三十九章:童装的品质执念

    第三十九章:童装的品质执念 (第1/3页)

    店门口那块老杨木 “郑重声明” 牌,是林凡前儿个从城郊老杨木匠的作坊里淘来的宝贝。

    老杨木匠守着那间漏风的青砖房做了三十年老木活,手里的料全是拆老宅子攒下的;

    这块杨木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某户人家的房梁,经历过三十多年的风吹日晒,木质紧实得像块铁疙瘩,横截面的纹理粗粝交错,像刻满了时光的年轮。

    当初林凡一眼相中它,就是因为边角那几道细密的裂纹:“老木才有这股子踏实劲,裂纹磨平了,反而显温润。”

    回家后,林凡把木牌架在院里的石桌上,从工具箱里翻出砂纸,从 80 目到 200 目,一层层细细打磨。

    80 目的粗砂纸先磨掉裂纹边缘的毛边,木糠簌簌落在石桌上,混着阳光里的浮尘;换 120 目的砂纸时,他特意顺着木纹的方向擦,让沟壑里的碎木渣也无处藏身;

    最后用 200 目的细砂纸收光,磨到手腕发酸,指尖沾着浅褐色的木粉,再蹭木头时,只剩绸缎般的温润触感,连裂纹都成了淡淡的浅痕。

    牌上的字是他用老街墨坊的朱砂墨写的。那墨坊的掌柜是安徽人,祖传的制墨手艺,朱砂是从湘西采来的,磨出来的墨红得发亮。

    调墨时,林凡特意加了一小勺桃胶 —— 这是巷口老裁缝教他的诀窍:“桃胶熬化了掺墨里,墨迹能锁在木头上,刮风下雨都不晕。”

    他用狼毫笔蘸着墨,一笔一画写得极慢,“笑笑牌童装只用新疆长绒棉,拒绝回收布料,每件均有专属绣标防伪” 这行字,每个笔画都透着股认真劲,等墨迹干透,木牌上泛着暗红宝石般的光泽,风一吹,连个墨点都没晃下来

    。

    这新疆长绒棉,确实不是寻常棉花能比的。林凡为了摸清它的底细,特意托在新疆阿克苏棉区种棉的朋友寄了资料,还跑了三趟市里的纺织研究所。

    资料上写得明明白白:

    阿克苏棉区位于天山南麓,每年的日照时长能达到 2800-3000 小时,比长江流域棉区多 800 小时,昼夜温差又大,棉纤维能攒足养分,长度普遍在 36-38 毫米,比普通陆地棉长出整整三分之一。

    前一个月他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了广东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在关于布匹的棉花质量对比检测报告:

    新疆长绒棉的断裂强度是 3.8cN/tex,比普通棉花高出 15%,就算孩子穿着衣服扯拽也不容易破;

    吸湿性更不用说,把同样重量的棉花泡在水里,新疆长绒棉能吸收自身重量 1.2 倍的水分,普通棉花只能吸 0.8 倍 ——

    这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出汗后衣服能快速吸汗,就不容易着凉。林凡特意把报告复印了两份,一份压在柜台的玻璃板下,另一份塑封好挂在收银台旁,就是为了让顾客看得明明白白。

    木板刚往门楣上挂好,就像颗石子投进了县城商业街的静水。不到三分钟,店门口就围拢了七八个人。

    卖菜的张婶拎着半篮子沾着露水的小白菜,菜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她踮着脚凑上前,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店里挂着的浅粉色样品外套。

    那面料摸上去软乎乎的,像揉着刚晒过太阳的云朵,指尖能感受到棉纤维的蓬松,里子是浅白色的精梳棉布,缝边都用细棉线细细包了边,连针脚都排得整整齐齐 ——

    林凡特意从苏州学的苏式童装工艺,讲究 “密缝细锁”,一寸布要缝八针,比普通童装的六针多两针,这样洗再多次,缝边也不会开线。

    张婶摸着面料,忍不住咂嘴:“你看这针脚多密实!

    前几天我给孙子在钱老西那买了件浅蓝外套,花了五块钱,结果洗一次领口就卷得像朵蔫菊花,袖口的线还崩开了;

    里面露出来的棉絮灰扑扑的,掺着好多碎线头,我孙子穿了两天,胳膊上就起了小红疹子,去卫生院看,医生说是布料刺激的!跟你这比,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人群里站着个穿藏青夹克的年轻人,是隔壁修车铺的小周,他闻言撇了撇嘴,从裤兜里掏出个掉了漆的摩托罗拉 BP 机,按了下侧面的按键,屏幕亮起显示着两条未读信息 ——

    是他女朋友催他去买酱油。他没看信息,反倒把 BP 机揣回去,手往口袋里一插:“商家不都这样吹?

    上月我在市里百货大楼买了双‘真皮’皮鞋,店家拍着胸脯说是头层牛皮,结果穿半个月鞋头就裂了缝,去找他们,人家还说我穿得太费!他说用新疆长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