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取舍 (第1/3页)
小承砚的周岁宴过后,生活似乎又回归到一种忙碌而有序的轨道。谢艳玲主导的“心域·灵眸”项目进入了最关键的产品化攻坚阶段,与技术瓶颈、供应链协调、市场预期的多重压力搏斗,让她几乎回到了创业初期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林镇钦则在巩固内部权力、推动林氏向科技生态转型的同时,更加严密地过滤着试图靠近小承砚的各种外部势力,像一头警惕的雄狮,守护着幼崽的纯净天地。
两人都像绷紧的弦,在各自领域高速旋转。家庭的温馨时光变得愈发珍贵,也愈发需要刻意去经营。晚餐桌旁的交流,常常夹杂着对各自工作的简短讨论,以及对小承砚最新成长的分享,语速快,信息密度高,像高效的工作简报。
打破这种高张力平衡的,是一个看似与林氏核心业务关联不大的项目——对一家濒临破产的百年老字号书店“墨韵斋”的收购案。
这份提案由林氏战略投资部递交上来,金额不大,在动辄百亿的林氏投资版图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提案指出,“墨韵斋”拥有珍贵的古籍存量、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和一批忠实的文人雅士客群,但其经营模式陈旧,难以适应现代市场,收购后可作为林氏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文化内涵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按惯例,这种级别的项目根本不会送到林镇钦的办公桌上。但这一次,周韬在呈递文件时,罕见地多了一句备注:“林董,这家书店,似乎是您和已故的大林先生(林镇宇)少年时常去的地方。”
就是这句备注,让林镇钦拿着文件,在窗前站了许久。谢艳玲晚上回到家,发现他破天荒地没有在书房处理公务,而是独自坐在光线昏暗的客厅里,手中拿着的,正是那份关于“墨韵斋”的提案。
“怎么了?这个项目有问题?”谢艳玲放下包,坐到他身边,敏锐地察觉到他情绪的不同寻常。
林镇钦将文件递给她,声音有些低沉:“‘墨韵斋’,我和大哥以前常去。那里有很多外面找不到的旧版侦探小说。”
谢艳玲立刻想起了当初在他书房看到的那张兄弟二人的旧照,以及照片背后那段尘封的、带着痛楚的往事。她瞬间明白了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项目,对他而言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