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新程(上) (第1/3页)
“心域”核心传感器的突破,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整个项目豁然开朗。后续的整机集成、算法优化工作推进顺利,团队士气高昂。谢艳玲审时度势,决定不再等待完美的百分百,在完成初步可靠性验证后,正式启动了“心域·灵眸”限量版的预售。这一次,她不再仅仅依靠概念的空泛描绘,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性能参数和部分早期试用者的积极反馈来说话。
市场给予了热烈的回应。此前因“心域”选择艰难技术路径而持观望态度的资本和消费者,此刻看到了其将概念落地的强大执行力。预售情况远超预期,之前冷却的B轮融资谈判也重新火热起来,估值比危机前提升了近百分之五十。“心域”不仅活了下来,更是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蜕变,从一个备受质疑的“概念股”,成长为一个拥有硬核技术和明确市场前景的“实力派”。
谢艳玲站在“心域”焕然一新的办公区(用新一轮融资的部分资金租赁了更大的空间),看着团队成员们忙碌而充满干劲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她想起了那个在江边自我怀疑的夜晚,想起了实验室里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所有的坚持与挣扎,在这一刻都拥有了沉甸甸的价值。
她没有沉迷于成功的喜悦,而是立刻着手布局下一步:组建更专业的供应链和市场营销团队,为“心域·灵眸”的大规模量产和全球化推广做准备。她知道,技术突破只是拿到了入场券,真正的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林镇钦主导的林氏集团,在成功化解北美工厂危机、肃清内部反对势力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而高效的扩张期。他推动的科技生态布局开始初见成效,几个早期孵化的项目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墨韵斋”的成功改造与运营,也为林氏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品牌文化内涵方面赢得了不少赞誉。
然而,站得越高,觊觎的目光也越多。林氏这艘商业航母的稳步前行,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更多国际竞争对手和隐性势力的神经。一些针对林氏海外业务的非关税壁垒、技术标准限制开始悄然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