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薪火启智:覃玉编书消语障 (第2/3页)
这个任务极其繁重,但覃玉没有丝毫退缩。她找来了柳明帮忙。柳明虽然是个秀才,但经历坎坷,并无一般腐儒的迁腐之气,反而对覃玉的想法很是赞同。
于是,在忙碌的政务和后勤协调之余,覃玉的吊脚楼上,夜夜灯火长明。她伏在案前,铺开粗糙的纸张,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柳明则在一旁,负责查阅有限的书籍资料,帮忙斟酌文字,润色语句。
向拯民提供了核心的思路和部分现代知识框架。比如,数学就从最实用的识数、加减乘除开始,结合分配粮食、计算田亩、统计人口等实际例子。常识部分,则包括认识周边的山川地貌、常见的动植物、基础的气候知识,甚至还有向拯民 simplified 过的卫生防疫观念(比如喝开水、勤洗手)。
而最重要的,是覃玉创造性地提出了“汉土双语”对照的思路。她在每一个汉字旁边,都用土家语的发音进行标注,并用土家语来解释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意思。
“天”,旁边标注土家语音,解释为“阿普”(老天)。
“地”,标注音,解释为“泽”(土地)。
“人”,标注音,解释为“诺”。
“团结”,标注音,解释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她甚至还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短句:
“汉土一家亲,同心御强敌。”
“白虎佑我族,薪火传智慧。”
“读书明道理,强寨保家园。”
这些内容,朴实,直白,却紧紧贴合着同盟的现状和需求,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编书的过程并不轻松,常常为了一个词的准确翻译,覃玉要和柳明讨论半天,或者跑去问寨子里的老人。她的眼睛因为熬夜布满了血丝,手指也被笔墨染黑,但她乐此不疲,眼神始终明亮。
阿朵也被覃玉拉了“壮丁”。她在学堂的一角,设立了一个“草药角”,把她整理的那些草药图谱和功效说明也拿了出来,请覃玉和柳明帮她在图画旁边写上汉文和土家语的名称和简单用途。比如,画着一株三七,旁边写着“三七”(汉字)、“撒尔”(土家语音译)、“止血、散瘀”。
“这样,别的寨子的人学了,以后在山里受伤,也能认得草药,自己救命了。”阿朵兴奋地说。
就在覃玉和柳明埋头编书的时候,薪火学堂并没有停课。向拯民亲自担任代课老师。他讲课的方式生动有趣,从不照本宣科。他会在木板上画图,会用小石子演示算术,会讲一些浅显的物理现象(比如杠杆原理,并用它来解释如何更省力地撬动石头),甚至会带着孩子们到寨墙上,指着水泥缝讲解什么是“粘合”,什么是“坚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