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新的序章 (第1/3页)
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北师大的校园,桂花树枝头冒出嫩绿的新芽,仿佛在悄悄酝酿着秋日的芬芳。这一年的四月,对王剑一家来说,是充满收获与新期待的季节 —— 念菲带的第二届学生即将迎来期中考试,她的教学方案被评为 “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王剑公司的海外业务终于在欧洲打开局面,与德国一所知名教育集团签订了长期合**议;叶菲的公益基金则收到了一笔来自匿名爱心人士的大额捐赠,足以支撑他们在西部省份新增三所帮扶学校。
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客厅的落地窗,洒在铺着浅色桌布的餐桌上。叶菲正在整理公益基金的帮扶档案,王剑坐在旁边看公司的海外合作方案,念菲则在批改学生的作文,偶尔会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修改教学思路。这样安静又充实的时光,是他们一家人最珍贵的日常。
“对了,下周末公司要举办一场海外合作签约仪式,邀请了不少教育界的嘉宾,你们娘俩也一起去呗?” 王剑放下手里的方案,看向叶菲和念菲。叶菲抬起头,笑着说:“好啊,正好我也想了解一下你们公司的海外教育产品,说不定以后公益基金也能和你们合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到山区学校。” 念菲也点点头:“我也想去看看,说不定能从你们的合作中,找到一些语文教学的新灵感。”
签约仪式当天,念菲特意穿了一身浅灰色的西装套裙,显得既专业又大方。到达会场时,现场已经来了不少嘉宾,有教育部门的领导,有高校的教授,还有来自德国的合作伙伴。王剑忙着和嘉宾们打招呼,叶菲则和几位教育公益领域的同行交流着经验,念菲一个人站在展示区,认真看着公司海外教育产品的介绍展板。
“你好,请问你也是教育行业的吗?” 一个温和的男声在身后响起。念菲转过身,看到一个穿着深蓝色西装的年轻男人,手里拿着一杯香槟,笑容温和。“你好,我是北师大附属中学的语文老师,王念菲。” 念菲礼貌地回答。“原来是王老师,幸会。我叫陈默,是德国教育集团的项目负责人,这次特意来北京参加合作签约仪式。” 陈默伸出手,念菲轻轻握了握,他的手心很温暖。
两人站在展示区聊了起来,从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到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再到海外教育产品的本土化适配,越聊越投机。陈默告诉念菲,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曾做过中文家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古典诗词。“我特别喜欢李清照的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每次读都觉得特别有画面感。” 陈默的话让念菲眼前一亮,她没想到一个外国教育项目负责人,竟然对中国古典诗词有这么深的了解。
签约仪式开始后,念菲和叶菲坐在观众席上,看着王剑和德国教育集团的 CEO 在合**议上签字,心里满是骄傲。仪式结束后的晚宴上,陈默特意找到念菲,递给他一张名片:“王老师,今天和你聊得很开心,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继续交流教育方面的想法,说不定我们还能一起做一些关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教育项目。” 念菲接过名片,脸颊微微泛红,轻声说:“好啊,我也很期待。”
回家的路上,叶菲注意到念菲一直在低头看着那张名片,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心里立刻明白了几分。“那个陈默先生,看起来人很不错,你们聊得很投机吧?” 叶菲笑着问。念菲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嗯,他对中国文化很了解,还和我聊了很多关于古典诗词的话题。” 王剑从后视镜里看了看念菲,笑着说:“要是觉得投缘,以后可以多交流,说不定还能为你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路。” 念菲点点头,心里悄悄泛起一丝异样的情愫 —— 这是她第一次对一个异性产生这样的感觉,既紧张又期待。
五月初,叶菲的公益基金迎来了新的挑战 —— 他们计划在甘肃省定西市的三个贫困县开设帮扶学校,但当地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很多学校连基本的教学用房都没有,而且缺乏专业的教师。为了实地了解情况,叶菲决定亲自去定西考察。这次,王剑特意调整了工作安排,陪叶菲一起去,念菲因为要准备学生的期中考试,没能同行,但她提前给山区的孩子们准备了很多语文课外书,让叶菲帮忙带过去。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和汽车颠簸,叶菲和王剑终于抵达了定西市的一个偏远山村。这里的条件比平寨小学还要艰苦:村子坐落在大山深处,一条蜿蜒的土路是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学校是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屋顶漏雨,地面凹凸不平,教室里只有几张用木板钉成的桌子和凳子,连黑板都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全校只有三名老师,都是当地的村民,没有接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