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一丝困惑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一丝困惑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一丝困惑 (第3/3页)

当成一个现代公益机构来经营,只不过其公益行为只面向范氏族人而已。

    其实开始的时候,楚质还觉的奔怪,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什么设立的义庄只以救济族人为目的,却对其他姓氏的百姓漠然置之,这好像有点说不通。

    难道范仲淹骨子里只是个宗族至上的人不成,不过往深层面思考,楚质也明白了范仲淹的无奈,或者说是顾忌,在封建社会,无缘无故的救济百姓,可是件非常犯忌讳的事情,若是偶尔行为还好,要是长期如此,按照皇帝和大臣的理解,这肯定是在收买人心,意在图谋不轨。

    也不是皇帝大臣武断,主要是这种事情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事关江山社稷,自己的龙椅宝座,当权者才懒得理会其中缘由,只要有这个苗头,就一律予以抹杀,毕竟聚民谋反的例子太多小心为上。

    对此范仲淹怎能不明白,他虽自觉行径清白,不怕这种流言蜚语,但为子孙故,不得不多加考虑。况且在朝中几经起落,范仲淹就是再网正不阿,也不会随意授人以把柄。

    而对于楚质的一些奇思妙想,范仲淹也觉得十分惊讶,特别是见到他只针对小小的一道程序,就制订出十几条详细的规矩出来,微微琢磨,说是面面俱到也不为过,一点漏洞也没有。

    “你平时在读什么书?”

    范仲淹突然冒出的一句,让楚质有些莫明其妙,想了片刚,才小心翼翼回答:“下官虽有杭州,却不敢懈怠学问,受老师指点,平日以温习中庸经典居多。”

    “嗯,老夫还以为是韩非子。”范仲淹淡淡说道。

    楚质愕然,过了会才明白范仲淹的意思,看来是表现太过,对法令条律极其精通,以为他受了法学影响,准备叛出师门,改行拜入法家门下。

    不过说实话,接受了十几年以法治国的现代教育,楚质的确也算得上是法家门人,然而在北宋,还是儒学吃香,楚质自然懂得该紧抱哪根大腿。

    讪笑了下,楚质解释道:“其实范公此言也没错,近段时间来,下官仔细研读大宋律令,寻查一些条文出处时,确实没少翻阅韩非子。”

    身为知县,对于刑文条律自然要了解清楚,不然开堂审案时。总不能在案旁搁着一部墙壁厚的大宋律令吧。

    “理应如此。”想到当年自己初次为官时的情况,范仲淹释然点头,嘴角掠过一抹赞许的笑意,随之说道:“然法令虽有千条,但断案时应照本心行事,惩恶劝善。教化民众,还须多明儒家的典籍经

    “下官谨记范公教航”楚质肃容拱手道,心中当然很不以为然,不过身体弯着,也不怕被人看到。

    范仲淹受的是儒家理学思想。信奉的是人治,而楚质与之相反,觉得法制才是正道,无关对错,只是理念不同,只不过楚质明白自己身临何境,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只有入乡随俗了。

    轻轻收起楚质修改过的义庄规矩,范仲淹和声道:“也不是说你此举不妥,只不过要知有所侧重,免得误入了歧途。”

    还有什么好说的,楚质当然乖乖应是,他觉得心里有点儿憋屈,却不知道有多少人梦寐范公提点只言片语而不得,相对来说,楚质却是个。令人羡慕兼妒嫉的幸运儿。

    “明白就好,老夫有些累了。你且先回吧。”范仲淹说道,眉宇间浮现出一阵倦态。

    “下官告退,望范公仔细安养。”楚质拱手行礼,慢慢退步出了书房,才转身离去,走了几步,心里突然想到,不是说有事找自己吗,好像没见吩咐下来啊,犹豫了下。楚质不敢打扰范仲淹休息,只能带着一丝困惑向外走去。

    “六郎,瞧那小郎满面红光的。就知已无大恙,你也该放心了吧。”楚质前脚网走,范仲温立即走入书房之中说道:“快些回房”(未完待续)

    最新全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