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八百五十三章 前提和推理 (第2/3页)
生就低了唱歌剧的一头,大致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这就给后人厘清那些韵部哪些是时代特征,哪些是前代规律,制造了很多疑点。
比如在古人笔记里的童谣俗语顺口溜,佛经偈语,应时小曲,其声韵多半就是依照的“时韵”,而当时文人的诗词,骈文,则多半依照的古韵。
如果不将之辨证地看待,毫无疑问就会陷入到逻辑混乱当中。
除此以外还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古代“方言”和“官话”的差异。
明代的记录里,就有皇帝听不懂面圣官员口里难懂的福建话,广东话而头痛不已的情况。
所以古人笔记里的童谣俗语顺口溜,佛经偈语,应时小曲,甚至一些刻意使用方言韵味创作的文学作品如竹枝词等,其韵律还有地域分布的因素,不能一味地拿“官话”,“正韵”取套接,不然同样会陷入到逻辑混乱当中。
把这些都考虑完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被前辈们给带到沟里去。
很多留下著述的前辈们,都是学问大家,但是学问大家也不见得所有观点都对,尤其是国文,国学,牵一点而动一片,谁也不敢就说自己能够将所有的点,所有的面,都考据完全了。
随便举一个例子,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专家中,就曾经掀起过一股疑古思潮,由此产生“古史辨派”。他们对司马迁《史记》里记录的商王世系表,就提出了严峻的质疑。
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他在1923年《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想做一篇论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正式挑战以往的古史书写。
在那封关于古史演变的信件当中,顾颉刚指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第二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是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顾颉刚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是可疑的,受此思潮的影响,中国上古史体系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
新文化运动另一大佬胡适则在致顾颉刚的信中建议:“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