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奸似忠 (第1/3页)
如果要问19世纪英国人夏季海滨度假的首选目的地是哪里?
那么毫无疑问的,是肯特郡。
作为全英格兰最早开展海滨度假项目的区域,伦敦人只要一提到海滨度假,那就肯定要与你聊起“肯特海岸三宝”。
说是海岸三宝,其实就是肯特郡的三座海滨城镇——马盖特、拉姆斯盖特和布罗德斯泰斯。
虽然这三个地方同为热门海滨度假目的地,但是它们针对的消费人群却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
马盖特是最早成名的肯特海滨度假城市,早在18世纪,它就以海水疗养项目闻名全国,再加上从伦敦乘坐邮船前往马盖特十分便捷,船票便宜,游乐设施开发成熟,所以它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中下层市民的聚集地。
而拉姆斯盖特,相较于马盖特,则显得更为考究一些。
这座建在悬崖之上的港口城市,在乔治四世执政时期曾获得“皇家港口”的殊荣,其码头设施不仅优于马盖特,城市规划也更加规整宽敞。
拉姆斯盖特的街道两旁多是摄政风格的排屋,阳台上缀满紫藤与铁艺栏杆,散发出浓郁的中产阶级气息。
医生、律师、牧师、退休军官与那些在城市里辛劳了一年的绅士太太们,最喜欢在此小住数日。
这里海风温润,治疗风湿的海水浴设施一应俱全,街头还有供人打发时光的唱诗班、小型画展与诗歌朗诵会,最适合这些不差钱的富裕阶层消费散心。
而最安静的布罗德斯泰斯,则是一个真正适合隐居的地方。
它不像马盖特那样喧嚣热闹,也不像拉姆斯盖特那样充满体面人之间的社交应酬。
这个藏身于两处白崖之间的小海湾,前两年还只有一条主街、几家旅馆、一座小教堂和少量渔民的住所。大部分时间里,你在这里只会听见海鸥的叫声、马车驶过卵石路的轻响,或是从远处传来的教堂钟声与海浪交织的声响。
但正因如此,它反倒成了许多文人墨客和文艺青年的心头好。
神情疲惫的文学青年或者失恋的银行职员等等,这些人最喜欢在布罗德斯泰斯租下一间能望海的小屋,独自住上几日。他们不上沙滩,也不泡海水,只是坐在崖边吹风,看着雾色吞噬远方的航帆,然后将心事写进信里,聊以自慰。
如果你看到前面的描述觉得眼熟,那就说明你猜对了。
因为查尔斯·狄更斯先生就在这里置办了一座小屋,每年夏天他几乎都要来布罗德斯泰斯小住几日,或许是为了收集写作灵感,或许是为了与他那个不知所踪的初恋隔海相望,追忆那段幻想中的快乐时光。
当然了,肯辛顿宫的海滨度假肯定不会选择文艺青年的聚集地,也不会定在人声鼎沸的马盖特海滩,他们当然要去最有上层阶级情调的拉姆斯盖特了。
其实,早在十七世纪时,英国的富裕阶层就有暑期前往海边度假的传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累积,兼具度假需求和足够财产的中产阶级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甚至连下层阶级中相对富裕的技术工人也渐渐可以负担得起旅行费用了。
而在各地铁路陆续开通后,客运列车又为这些赶时髦的市民们在往来城市和海滩时,提供了一种比马车和邮船更加经济实惠的高效选择。
就拿坎特伯雷-惠特布尔铁路举例吧,自从铁路建成通车后,每逢旅游旺季,从六月末到九月初,几乎每天都是一票难求。
许多衰落的海港和小渔村都因为旅游经济的兴起和铁路线的开通重获新生,几十年都不曾更新过的街道忽然就开始兴建各色商店、图书馆、舞厅、剧院和酒店,各种乔治亚式的建筑和新月形的排屋在破旧的渔民小屋旁边不断涌现。
乍一看上去,难免会让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而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