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经 (第1/3页)
在中 国几千年的传 统社会中,一 个人能否获 得成功、出人 头地,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他 能否 顺利入 仕。所 谓“ 学而优 则仕 ”, 所谓“ 十年 寒窗 无人 问,一 举成 名天下 知”,所谓“书 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 玉”等等,说的 都是一回事,那 就是—— 一旦能够顺利走 上仕途,该有的 一切自然都 有。换句话说, 一旦拥有政治 权力,连带着 就有了社会地位、有 了名声、有了 荣誉、有了财 富、有了女人 、有了想要的 一切!(中国社 会之所以迄今为止仍 然遗留着浓厚的“官本位 ”色彩,其主要缘由在此 。)简言之, 在古代中国,政治决定了 人们的一切!
那么, 哪一些人才 有入仕的资格 呢?他们是以 什么方式、按 什么标准入 仕呢?起点是否公平, 规则是?公开,结果是否 公正呢?
要回答这 些问题,就需要考察古代 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 中国人的入仕之途自秦 汉以降,传统中 国的官员选拔 制度基本上可 以分为三个发展 阶段: 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 “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 科举制”。
两 汉选 拔人 才的 方式有 很多 种,其 中最 主要、 最普 遍实 行的 是“察 举”。所 谓察 举,就是 由地方官对当 地的吏民进行 考察,以品行 为标准,以地方 舆论(乡评) 为根据,把人才 选拔 出来, 向中央 举荐 。察举 的科 目繁 多,其 中最 重要 的一种 叫“孝 廉?。所 谓孝 廉,顾 名思义, 就是“孝 子廉吏 ”。 之所以要 以“孝 ”和“廉 ”为标 准,是因 为“孝悌 ”是为人 子者最重 要的品 格,而“ 廉洁”则 是为官 者最重 要的操 守。(《汉 书·文帝 纪》:“孝 悌,天下之大 顺也。廉吏,民之表也。”)孝廉 之举始于汉文 帝,本来是不 定期选举,从 汉武帝时代起 则逐渐成为一 种定期定员的 选官制 度。元光 元年( 公元前 134 年 )和元 朔元 年(公元 前 128 年),汉武 帝曾 两次下诏, 责令 每个郡 国每 年必 须选 举孝子 廉吏 各一 人。到 了东 汉时期, 中央 政府 更是 严格规定 :凡户口满二 十万的郡国每 年必须举荐孝廉 一人,其中较大 的郡可以举荐 二人,而户口不满十万 的郡则每两年举荐一人。
两汉 的察举制度通常 要经过这样一 些程序: 一个年轻人必 须先进入太学 读书,根据毕业考 试的成 绩分成甲 乙二科, 甲科出 身称为“ 郎”, 留在皇 宫中担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