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经

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经

    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经 (第3/3页)

一种变 相的世袭。

    到 了东 汉末 年,察 举制度 已经 流弊 丛生、 不堪 一问 了。选 举出 来的 都是 名不 符实的人,既 无才又无德。 就像桓、灵之际 民间歌谣所唱 的那样“举秀才 ,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成了一个莫 大的讽刺!

    进入曹魏 时期,两汉察举制度既坏 ,新的选官制度自然就应 运而生。

    (618—907)这项新制 度就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 年间所创立的“九品中正 制”。

    曹操 是一个乱世枭 雄,他的政治 作风务实而 功利、重才而 轻德,所以选 拔的都是具有实际 能力和能够对 现实政治作出 贡献的人。所 谓“汉末丧乱, 魏武始基,军 中仓猝,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 族高卑”。(《宋书·恩幸传序》)此项 制度本来也只 是一种临时性 的行政措施, 及至曹丕篡 汉登基,便将其 正式确立为政府 的官员选拔制 度。从延康元 年(公元 220 年) 起,在两汉延 续了四百年的 察举制度彻底终结,“九品中正 制”全面颁行,此后一直被 魏晋南北朝沿袭,历时又 达四百年之久。

    所谓 九品中正制, 是中央政府于 州郡中特置“ 中正”之官, 专门担任选举 之责、品评地方人物,分其为三等九品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人才 评选的标准有 三:一、“薄伐”(家世出 身); 二、“状”(才德 行状与政绩表 现);三、“品”(人品优劣)。人物的品级评定后,再由各级中正官依次上报,最后报告中央司徒府。

    曹 魏推 行这项 制度 的初 衷,是 为了 矫正汉 末察 举制 度徒 以名 德标榜 、不务 实际 的毛病, 进而“ 杜绝 朋党 ”、“破 除门 阀”,加强 曹魏 中枢 政权 的力量 。可? 行不 过数 十年 后,产生的流 弊比之两汉察举便有过之 而无不及。

    九 品中正制 最致命 的缺陷, 就在于 一切都 取决于“ 中正官 ”的一 己爱憎 和个人好 恶,选择 人才虽然有一 个表面上的标 准,但这套标 准却很难做到 真正客观,更 无法量化,最终仍然 是以中正官的 个人意志为转 移。于是便滋 生了“高下逐强 弱,是非由爱 憎”、“一人之身,旬 日异状”等种 种弊端,导致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世胄蹑高 位,英俊沉下僚” 等等社会局面。 最后,真正的 人才湮没无闻 ,政治权力被 门阀世族完全 垄断,特权阶层奢侈万 端,官场腐败丛生,吏治 一团黑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