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苏亚雷斯港变化 (第1/3页)
东非在南美洲的影响力排在第一位,却达不到前世美国对南美的控制力度,除了东非以外,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在南美的影响力都不弱,这还没有算上南美的两个旧主人,也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这种情况在阿根廷和巴西,表现的尤为明显,两国正是利用了诸多列强间的矛盾,相互制衡,让两国维持相对独立的地位。
不过,阿根廷和巴西想更进一步,在区域发挥作用就极为困难了。
从19世纪后期以来,阿根廷在美洲就明显比巴西更加活跃,这使得阿根廷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远超过巴西。
巴西之所以声名不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巴西内部比阿根廷更加难以整合,制度上巴西上个世纪末才结束封建帝制,帝国体制在巴西维持了近七十年,但也正因如此,让巴西政治十分保守,变革缓慢。
地理上,巴西国土面积巨大,且被亚马逊雨林、高原,山地等分割。各个地区经济联系松散,容易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所以,巴西拥有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间段,发展远不如阿根廷,在外交领域也不容易做出成绩。
阿根廷相较于巴西,现代化程度更高,产业也相对健康,政治上也相对团结,可面对诸多帝国主义的轮番“洗礼”也很难出头。
就比如巴拉那河航运问题,巴拉那河下游也就是阿根廷所谓的拉普拉塔河,拉普拉塔河的通行权就是南美国家和外部势力斗争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阿根廷等国家从西班牙独立后,阿根廷继承了西班牙对巴拉那河口的控制权。阿根廷认为,作为沿岸主权国家,它有权控制河流的航行并对过往船只征税。
然后这触怒了当时的英国和法国,英法两国联合出兵,封锁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并派遣舰队深入拉普拉塔河及巴拉那河,以武力强行打通航道,保护其商业利益。
这场冲突的实质是海洋强国支持的“自由航行原则”与沿岸国的“主权原则”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
并且最终促成《巴拉那河自由航行条约》的签订,使得巴拉那河成为一条“国际航运水道”。
很显然,阿根廷虽然接受了这个结果,但这完全是被其他国家压服的,后来,东非在进入南美的时候,进一步就巴拉那河的自由航行,进行了强化,以确保东非军舰能够自由的进出巴拉那河,并且和巴拉圭加强联系。
说到巴拉那河航运,这几年同样是巴拉那河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东非的主导下,沿岸主要国家,尤其是巴拉圭,玻利维亚和巴西对巴拉那河上游进行了综合改造,让巴拉那河航运能力大幅度提升。
而对巴拉那河的改造,也是东非在南美地区的重要战略。
这让东非的经济爪牙深入到南美腹地,从而成功扩大了东非在南美的市场范围。
……
玻利维亚,苏亚雷斯港。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苏亚雷斯港已经成为了一座颇为繁荣的巴拉那河重要商业港口,而这里也是东非海军在巴拉那河上最后一个据点。
虽然东非在苏亚雷斯港的驻军更多是象征意义,但是毫无疑问,这极大稳固了东非商人,甚至当地居民对这里的信心,毕竟经济发展也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现在,苏亚雷斯港每天都有不少船只进进出出,俨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而城市人口也增加到四万人,放在玻利维亚也算一个规模不小的城市,而在圣克鲁斯省,更是仅次于省会第二繁荣的城市。
和亚松森一样,苏亚雷斯市的城市建设也带有鲜明的东非特征,并且拥有不少东非商人在此地活跃,尤其是东非的一些矿产企业人员,在这里活动频繁。
“现在苏亚雷斯港的发展,在圣克鲁斯省一骑绝尘,估计再用三到五年时间,就有可能超越圣克鲁斯省的省会,成为圣克鲁斯省里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了。”
西部金属公司的经理库亚奇看着繁华的苏亚雷斯港感叹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