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九章 【父亲的不同故事】(求订阅) (第2/3页)
林有成很清楚这个简单故事的特别之处,也就是因为对于过去,越是如此避而不提,观众越能自己脑补出那些难以描摹的痛苦,省略和留白成就了这部电影,因为这是在用克制的方式写出了原本就难以言传的绝望。
男主角的木讷是因为他故意封冻了情感,他得知哥哥的死讯时毫无心理波澜,看到哥哥的尸体也一样,和侄子相处,仍然无动于衷,他处于世界其中又一直超然世外,不是超脱,而是疏离,他放逐自己,把世界关在门外,觉得一切索然无味。时间是药物,有时,可以治愈一些什么,但有时会让人沉溺于药物本身,依赖时间洗刷掉所有记忆,但最终发现只是对逃避成瘾,想忘掉的一切却依然坚固。
很显然,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和解。
有些伤痛确实很难彻底消弭,只能封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林有成很清楚这就是一部讨论人生遗憾的严肃艺术,因为故事就是从生活的细节出发,讲述了一个个人的悲剧和大部分失意者的真实状态,他们跌倒后并没有再爬起来,遗憾大约占了他们人生的一半长度。
其实在林有成看来,《海边之城》这个故事,也就是也算是另一种版本的《儿子的房间》,《儿子的房间》这部拿到戛纳电影节金棕榈的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有一儿一女两姐弟。而男主角作为心理医生,常常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心理病患者,从而更加珍惜目前的生活。然而生活的残酷随之而来,在一个看上去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这一家顿时陷入了一篇黑暗当中,母亲终日以泪洗脸,姐姐压抑着痛苦照顾悲伤的父母,而父亲,更是因为过度悲痛而不能继续工作,因为那一天男主角接到病人的急诊电话,他不得不改变与儿子去晨跑的计划。儿子只好与朋友去潜水,但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整个家庭因此而陷入了绝望之中,父亲不断地自责,如果那个早晨他拒绝了病人,也许生活就不会是这些。
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故事后面的结局是远方寄来一个女孩子的来信,来信成全了家人对儿子的追思,并令到这个家庭重新有了一丝生机。然而逝者如斯,各人内心的伤痛,只有时间能慢慢治疗。
很显然,这两个故事都是面对伤痛,但是《海边之城》要来的更加极致,也更加反心灵鸡汤。
当然这也是因为《海边之城》里面的故事,纯粹是的因为男主角的疏忽,才会导致家里起火,三个孩子都被活活烧死,这样的痛苦钻心入骨,至于结局的无法和解,在林有成看来其实才是真实的人生。故事全程平静,几乎没有什么撕心裂肺的时刻,也没有什么嚎啕大哭的瞬间,但恰恰是这种若无其事般的平静,反倒才是最深切的绝望,因为这是真正走不出悲伤,无法与过错和伤痛和解。
林有成这边写了一会稿子,自然也就休息,出来和谢舒华聊天。
谢舒华自然是有和林有成聊过现在这个剧本的创作,对于林有成所写的《海边之城》这个故事,她真的就是不敢想那样的故事如果真的发生,该如何接受和面对,因为那样的故事真的太残忍了。
“有成,我觉得你这个故事和你之前的《狩猎》一样悲伤。”
谢舒华望着林有成,说道:“当然,这个故事没有那么人性的撕扯,有的只是无法和过错与伤痛和解。”
林有成点了点头,说道:“其实这个故事就应该是拍成纪实风格的作品,故事本身本身就具有足够张力了,更多的还是需要演员的表演。”
谢舒华点了点头。
林兆乐早就没有坐在这里,拿着东西去了西厢房找四哥林兆满去玩了。
林有成也就坐在那个小板凳上,说道:“其实之前我也有想过写另外一个人性撕扯的故事,讲的是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