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2章 从来不缺光 (第1/3页)
天刚蒙蒙亮,院外的老槐树上就传来了麻雀的叽叽喳喳声。槐花翻了个身,从枕头底下摸出画夹,借着窗帘缝隙透进来的微光,在空白页上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轮廓——是昨晚想好的全院人画像的草稿,铅笔线条软软的,像还没睡醒。
“槐花,起来吃早饭喽!”张奶奶的声音从厨房飘进来,带着柴火的烟火气。槐花赶紧把画夹塞进被窝,趿拉着鞋跑出去,鼻尖立刻被一股甜香勾住——灶台上摆着刚出锅的南瓜饼,金黄金黄的,边缘还带着点焦脆。
“张奶奶,今天做南瓜饼呀?”槐花凑到灶台边,看着张奶奶把饼子摆进竹篮。张奶奶用围裙擦了擦手,捏了捏她的脸颊:“知道你爱吃甜的,昨天蒸南瓜剩了小半块,正好烙饼。”
傻柱扛着斧头从外面进来,裤脚沾着露水:“我去后山砍柴,中午回来炖排骨。”他往嘴里塞了块南瓜饼,含糊不清地说,“三大爷呢?又在数他的向日葵?”话音刚落,就见三大爷举着卷尺从院角钻出来,眼镜片上还沾着片槐树叶。
“刚量完,”三大爷摘下眼镜擦了擦,“最大的那个花盘直径已经二十一厘米了,比昨天又长了两毫米。我算过,照这速度,九月底准能收,能炒三斤瓜子,够咱院吃一冬天。”他往石桌上放卷尺时,瞥见槐花嘴角的饼渣,赶紧从兜里掏出块手帕递过去:“擦擦,女孩子家要讲究。”
许大茂举着相机从屋里冲出来,镜头直对着南瓜饼:“家人们看这南瓜饼!纯手工无添加,张奶奶用自家种的南瓜做的,甜得自然!”他拿起一块举到镜头前,“咬一口给你们听听——”“咔嚓”一声,饼渣掉了一身,逗得小宝和弟弟直笑。
早饭时,小宝捧着碗玉米粥,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姐,你昨天说要画全院人的画,啥时候画呀?我要站在最前面!”弟弟跟着点头,把嘴里的南瓜饼咽下去:“我要举着弹弓!”槐花笑着往他们碗里夹饼:“等傻柱叔砍柴回来就画,保证把你们画得最精神。”
傻柱在后山砍柴时,总觉得心里踏实。斧头落下,松木“咔嚓”裂开,木花卷着卷儿落在地上,像堆雪。他想起槐花要画全院人,特意选了棵形状周正的松树,打算劈成块平整的木板,给槐花当画板。“这木头结实,”他摸着树干嘀咕,“能用上好几年。”
临近中午,傻柱背着半捆柴回来,肩上还扛着块松木板。槐花正在石桌上摆画具,看见木板眼睛一亮:“傻柱叔,这是给我的?”傻柱把木板往桌上一放,用袖子擦了擦上面的木屑:“给你当画板,比你那画夹平整。”三大爷凑过来量尺寸:“长六十厘米,宽四十厘米,正好,能画下咱院八个人,多一分浪费,少一分不够。”
张奶奶在厨房炖排骨,肉香顺着窗户缝钻出来,勾得小宝直往厨房跑。“快好了快好了,”张奶奶拦着他,“再焖十分钟,让肉更烂乎。”远娃媳妇过来帮忙择菜,看见槐花在调颜料,笑着说:“要不要我给你当模特?我站哪儿都行。”
下午的阳光正好,槐花把松木板支在院里的晾衣绳上,开始画全院人的画像。她让傻柱站在最左边,手里举着斧头,肩膀宽宽的像座山;三大爷站在傻柱旁边,手里拿着卷尺和小本子,眼镜片反射着光;张奶奶坐在中间的竹椅上,手里捧着个刚纳好的鞋底;张爷爷坐在张奶奶旁边,手里转着核桃,收音机放在腿上,正放着评戏。
“小宝站前面,举着你的风筝,”槐花指挥着,“弟弟站旁边,举弹弓,对,就这样!”许大茂自告奋勇要站在最后,举着相机假装拍照,还特意叮嘱:“把我拍帅点,别像上次那样把我拍得脸圆。”远娃和媳妇站在最右边,远娃手里拿着修了一半的收音机,媳妇手里拎着个菜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青菜。
槐花站在画板前,铅笔在木板上快速移动,勾勒出每个人的轮廓。阳光透过槐树叶,在画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给画镀了层碎金。傻柱举着斧头站累了,想换个姿势,被三大爷瞪了一眼:“别动!槐花画画呢,动了就不像了。我算过,保持一个姿势十五分钟,就能画好轮廓,坚持住!”
张奶奶看着槐花认真的样子,悄悄回屋拿了块西瓜,切成小块用盘子端出来:“歇会儿再画,吃点西瓜解解渴。”槐花放下画笔,接过西瓜咬了一口,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流:“张奶奶,您看我把您画得像不像?”张奶奶凑过去看,笑着说:“像,咋不像呢,连我这皱纹都画出来了。”
许大茂举着相机拍槐花画画:“家人们看这小画家,多认真!这画板是傻柱哥特意找的,三大爷量的尺寸,张奶奶给做后勤,咱院的人齐上阵,保证画出来是绝世佳作!”他忽然喊,“傻柱哥,你别皱眉啊,笑一个,不然画出来像个凶神。”傻柱赶紧咧嘴笑,嘴角扯得有点僵。
画到傍晚时,轮廓终于勾勒好了。槐花看着画板上的人影,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这些人,吵吵闹闹的,却总在她需要的时候出现,像这院里的老槐树,默默守着,给她遮风挡雨。她拿起颜料盘,开始给画上色,傻柱的斧头涂成铁灰色,三大爷的小本子涂成黄色,张奶奶的鞋底涂成深蓝色,收音机的外壳涂成红棕色。
晚饭吃的是排骨炖土豆,土豆吸足了肉汁,面乎乎的。三大爷啃着排骨,忽然说:“我算过,这画要是装裱起来,得花十五块钱,框子用松木的,跟画板配套,好看又结实。”许大茂举着相机拍排骨:“家人们看这排骨,炖得脱骨,土豆比肉还香!张奶奶说这叫‘荤素搭配,干活不累’,有道理!”
夜里,院里的灯亮得通透。槐花趴在石桌上,继续给画像上色。傻柱和远娃在修三轮车,链条“哗啦哗啦”响;三大爷在屋里翻账本,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张爷爷的评戏还在放,咿咿呀呀的;小宝和弟弟趴在画板旁边,用手指着画里的自己,小声嘀咕着什么。
许大茂的相机架在院角,对着画像拍。屏幕上的画像在灯光下慢慢变得鲜活,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像真的一样。“家人们,”他轻声说,“这画里的不是别人,是咱院的日子,是柴米油盐,是吵吵闹闹,是拆不散的一家人。”
槐花给画里的每个人都点上了眼睛,墨黑的眼珠,像藏着星星。她看着画像,忽然觉得,这画永远画不完,因为每天都有新的故事,每天都有新的温暖,等着她添上一笔。
第二天一早,槐花被一阵敲门声吵醒。打开门一看,是王编辑,手里拿着个大信封。“槐花,你的画在县里获奖了,”王编辑笑着说,“二等奖,这是证书和奖金。”槐花接过信封,手指有点抖,打开一看,里面是张红色的证书,还有五百块钱。
“太好了!”傻柱不知啥时候站在身后,一把抢过证书,“我就知道你行!”三大爷凑过来看奖金:“五百块!我算过,能买二十盒颜料,够你用半年了。”张奶奶赶紧拉着王编辑进屋:“快进来坐,我给你煮鸡蛋。”
王编辑看着院里的画像,忍不住赞叹:“这画画得真好,有生活气。我给出版社的朋友看了你的画,他们说想给你出本画集,就叫《小院的日子》,你看咋样?”槐花脸一红,挠着头说:“我画得不好……”傻柱在旁边喊:“好!咋不好!出!必须出!”
许大茂举着相机拍证书:“家人们!重大喜讯!我们的小画家出书啦!这就是咱院的骄傲!”他把镜头对准画像,“这本画集里,肯定有这张全院人的画,到时候全国人民都能看见咱院的日子!”
三大爷开始算出书的成本:“出书得排版、印刷、装订……我算过,一本画集成本十五块,印一千本就是一万五,卖二十块一本,能赚五千,划算!”张奶奶瞪他一眼:“别总钱钱钱的,孩子能出书是好事,得支持。”
槐花把奖金递给张奶奶:“张奶奶,这钱您拿着,给院里买点东西。”张奶奶把钱推回去:“你自己留着,买颜料,买画板,好好画画。”傻柱接话:“对,留着给自己买好东西,这是你应得的。”
中午,张奶奶杀了只鸡,说是给槐花庆祝。鸡肉炖得香烂,王编辑吃得直点头:“比城里饭店的好吃,有股家的味道。”槐花往王编辑碗里夹了块鸡腿:“王编辑,谢谢您。”王编辑笑着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