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游历、见闻;弘治十八年 (第3/3页)
也在其中。
黄河水患一直威胁着中原大地。
这和北方的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河水携带着泥沙,使得黄河河床逐年增高。
隋唐时期,都城位于长安,人口密集,加上大兴土木,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光是砍柴做饭,就不知道要消耗多少树木。
北宋时期,都城人口百万,盛极一时,但是周遭数百里的树木被砍伐的干干净净。
元末天下大乱,到明朝建立之后,神州大地,放眼望去,光秃秃一片。
随着天下太平,朝廷出台相应的政策,环境才有了改善。
但总得来说,很多地方还是光秃秃的。
几十年的治理,到了春夏,北方的绿色明显增多。
而且徐有贞在治水方面确实有一手。
当初朱见深亲政之后,依然让徐有贞治水。
其采用“束水攻沙”等方法,排除河底泥沙,降低河床。
由其亲自负责督建的防水工程,几十年来,一直在保护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地百姓感念徐有贞的功绩,为其塑金身建庙。
朱见深应百姓所请,册封其为河伯。
其所留下的治水典籍为后世治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及为后世了解古代治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这个时空的徐有贞,最终走上了另一条路,没有落得一个和原时空一样的下场。
合适的人就得放在合适的地方。
杨轩目前是在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处。
当地百姓冬天取暖做饭使用的是一种和后世北方农村常见的火炉子很相似的一种东西。
其燃料就是煤炭。
经过走访杨轩才知道,最开始这是由一名铁匠做出来的。
因为煤炭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致使中毒。
所以这名铁匠改良了一下火炉,并加装了排烟筒,大大降低了中毒风险。
后有人发现商机,才逐渐在山//西、陕//西流传开来。
时间进入弘治十八年。
杨轩在民间游历期间,和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大夫交流的时候,发现了一样令他极为震惊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