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八百零二章:慈禧宣战·八国联军

第八百零二章:慈禧宣战·八国联军

    第八百零二章:慈禧宣战·八国联军 (第1/3页)

    【历史学家蒋廷黻是湖南邵阳人,出生于1895年,适逢中日战争落幕。】

    【他在回忆录里说:“后来我从族人那儿获悉,邵阳乡下的老百姓若干年后才知道中日之间发生了战争。这并不稀奇。因为当时邵阳没有报纸,也没有邮政电信设施。”】

    【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晚清自1861年开启的洋务自强改革的失败,也重挫了慈禧太后在清帝国士绅中的威望。】

    【但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而言,这是一场不存在的战争。】

    【因为他们感知不到战争带来的震荡,即便震荡出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赔款,他们也不知道震荡究竟从何而来。】

    ……

    大汉·武帝时期

    “百姓被骗了,骗的好惨!”

    小刘据觉得清朝只能用四字形容。

    全面落后。

    “真就一处赢的地方都没有。”

    他看向刘彻,想要谈论一下清朝问题,就见刘彻神游天外不知想些什么。

    “你们说,咱们也办个报如何?”

    卫子夫、霍去病、小刘据:?

    刘彻看着三脸懵逼,兴致勃勃的分享自己刚刚琢磨出来的商机。

    “你们看哈,清朝百姓为什么会被蒙骗?因为民间报道。”

    “这又说明他们深信民间报道且大量购观!”

    “好事者绘为战捷之图,市井购观,恣为谈助,可知风气使然。”

    “所以,我们就可以从这里入手!”

    “择新奇可喜之事,摹而为图!”

    “一份不行,得弄两份!”

    “态度还得相反对立!”

    霍去病觉得哪里不太对。

    “这……这不是愚弄百姓吗?”

    刘彻啧了一声。

    “谁强迫他们买了?他们乐意看啊!”

    “他们不看,不就不被愚弄了吗!”

    卫子夫看着目瞪口呆的霍去病,低头对小刘据道:

    “你要好好跟你阿父学,知道吗?”

    小刘据看着刘彻,感觉高山仰止。

    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刘彻摸了摸胡须,咂了咂嘴。

    “果然,还是要尽快搞出纸来。”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忽视那些看不懂的东西,专注自己能看懂的东西。

    “算起来,其实就是另类欺上瞒下,杀良冒功。”

    “也是不希望民间知晓前线清军的败绩而发生恐慌与愤怒的情绪,进而引起社稷不稳。”

    这些他都能理解。

    唯一无法理解的是,你瞒下也就算了。

    怎么连自己也瞒?

    李泌则想到另一件事。

    “陛下,或许我们应该成立一个专门打探情报的机构。”

    李隆基不知他怎么想起这一茬,奇怪道:

    “锦衣卫?没什么用啊。”

    李泌沉声正色道:

    “臣愈了解历史,愈发现历史一直在循环反复,且无法跳脱出这些固定而愚蠢的周期中。”

    “每个朝代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到底是制度的原因,还是人的原因,臣不得而知。”

    “但每个阶段都有他需要应对的阶段。”

    “锦衣卫的结局不能代表它前期就是无用的。”

    “而且,我们不需要给锦衣卫那么大的权力。”

    “只是探得情报而已。”

    李隆基还是下不定主意。

    人终归是人,不确定性太大了。

    “你怎么保证他们的忠心呢?”

    李泌深深的看了李隆基一眼,行礼躬身道:

    “只要盛唐,一直是盛唐。”

    李隆基品过味儿来了。

    好小子,在这儿等朕呢!

    挟大唐以令天子!

    “朕准了。”

    皇帝正身端坐,看着下面的臣子。

    “盛唐不会落幕于朕手。”

    “拭目以待吧。”

    ……

    大明·永乐时期

    “这回可真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朱棣望着天幕,心里说不出的复杂。

    甲午战前的中国仍在坚持用并不存在的、幻想出来的强大欺骗自己。

    而事实上,剩下的只是为数众多的人口,辽阔的疆土,沉重的负担,以及一个虚无缥缈的假设。

    假设它仍然是中心帝国,是世界的中心。

    然后,甲午年惨败于日本。

    “这要是还不从傲慢的梦中惊醒。”

    “那可真就是天要亡你了。”

    朱瞻基想着过往历史,有感而发: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

    “一场变革又要掀起了。”

    ……

    大清·光绪时期

    “朕记得……”

    光绪想起粘杆处里对那些报纸的调查。

    “《点石斋画报》是英国商人投资创办的?”

    慈禧斜睨了他一眼。

    “那又如何?”

    “《申报》还以求真为第一要义呢。”

    “皇帝,你什么时候能不这么天真?”

    “难道说了事实,那些百姓就能接受吗?”

    慈禧的胭脂唇被抹粉的白脸衬得血一般红。

    血红的嘴唇一开一合,说出的话也句句砸在光绪心上。

    “世上大多人是不愿意相信真相的,只愿意相信自己喜欢的结果。”

    “你想拉着所有人脱出泥潭?”

    “但你想没想过他们愿不愿意跟着你走出泥潭?”

    “当官的不愿意,当民的也不愿意。”

    “你说你是为了大清好?”

    慈禧笑得很开心,讥讽道:

    “谁知道?”

    “大清又不是他们的。”

    ……

    【晚清改革始于1861年,改革的核心驱动力是为了雪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