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八百零四章:抬棺出征·收复伊犁

第八百零四章:抬棺出征·收复伊犁

    第八百零四章:抬棺出征·收复伊犁 (第2/3页)

    “大蒙古国不能总是军事分封,这是竭泽而渔,捞不到多少油水。”

    “要换条思路,可持续发展。”

    ……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种种条约,再次想到了元朝。

    “殖民……原来这就是殖民。”

    “他们是想在思想上也控制中国!”

    《辛丑条约》规定赔款四点五亿两,是以清朝四亿人为标准制定的。

    这表示赔款是针对全体中国人的惩罚!

    而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是对这些所有士人的惩罚!

    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若有伤害洋人之事,不加以惩办就革职查办永不叙用,是对全国官民的警告!

    “一张条约,对全国上下每一层阶都施加着巨大压力……”

    “谢罪、惩凶、立碑、停试。”

    朱元璋似乎能看到天下有义之士群拥而起了。

    “清朝已名存实亡了。”

    ……

    大清·乾隆时期

    “哈哈哈哈哈哈!”

    群臣觉得皇帝可能气疯了。

    他们猜的也没错。

    乾隆确实离气疯不远了。

    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一下子变成了乞命讨饶,奴颜婢膝。

    各国要同清朝签订新的商约,实际上是要进一步扩大对清朝的经济侵略。

    辛丑以前,清朝挨列强的打还可以还手抵抗,这回不仅抵抗的权利被完全剥夺,连百姓加入反洋组织,也要被统统砍头!

    清朝的官员则成了列强镇压百姓的工具,否则就要被革职惩罚!

    “我大清,竟成了洋人的朝廷!”

    “纵观历史,还有比我大清地位更低的朝代了吗!”

    “南宋也不至于此啊!”

    痛!太痛了!

    乾隆能想到清朝的未来不好。

    但没想到未来这么不好!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乾隆咬牙切齿的念着这几个字。

    “谄媚!谄媚!”

    统治阶级的思想即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上面既如此谄媚洋人,那崇洋、媚洋的意识也会在清朝逐渐蔓延开来。

    你问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兄弟!清朝就是这么干哒!

    “还不如……直接反了呢!”

    群臣心下咯噔一声。

    完了!皇帝疯了!

    ……

    【公元1865年初,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清朝陷入太平天国运动的泥沼无暇西顾之际,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喀什。】

    【仅仅数年之间,几乎整个新疆地区,都落入了入侵者阿古柏手中。】

    【沙俄趁阿古柏入侵北疆之机,出兵进占伊犁。】

    【作为中原通往新疆的主要通道,河西走廊与新疆的联系逐渐被切断。】

    【而正当清廷准备出兵新疆时,东南海疆骤然报警。】

    【公元1874年春,日本悍然发兵侵犯台湾。】

    【边疆和海疆同时爆发危机,这种边防形势是清廷从未遇到过的。】

    【为此,清朝廷召集南北洋大臣及沿海沿江各督抚、将军,就国家防卫战略重心展开了一次著名的讨论。】

    【无论是出兵新疆还是加强海防,都需要巨额经费,清廷的财政状况极为困难,国防经费该如何分配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此时,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清廷官员提出,新疆地区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军费来维持,不如就此放弃经营,将国防重心转到沿海地区。】

    【而左宗棠则认为: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

    【西部安定,中国就等于安定了一半。】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皱着眉,一脸嫌弃。

    “这李鸿章什么狗屁说辞?”

    “真是可叹可恨!”

    “那俄国就像饿极了的豺狼,今天你扔给他一块骨头,啃完了他还要来,难道要让它一片片蚕食不成!”

    “这左宗棠倒颇有见识。”

    海疆他是不懂。

    但边疆他懂啊!

    没人比他更懂边疆!

    从军事地理上讲,河西走廊对中原地区的安全意义重大!

    但河西走廊并不是中国西部的天然极限。

    只有前出河西走廊,全力经营新疆,才能保障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的安全。

    “况且……”

    刘彻根据天幕里信息,统算了一下。

    “虽然俄国坚船利炮,但它在欧洲连年征战,也是国力空虚,未必真能刀兵相见,许多时候不过是虚声恫吓。”

    “退一步说,要真打起来,他们也未必能胜。”

    战争本就是烧钱机器,没有哪个国家富裕到可以支撑所有战场消耗的。

    而如果一个国家能全方位压制各个战争局面,那就根本不需要谈判。

    ……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八日(1875年4月12日),左宗棠上奏《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详细论述了国防形势,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主张,并力主发兵西北,收复新疆。】

    【最终,左宗棠的主张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和慈禧的支持。】

    【新疆军情告急,令河西走廊又一次成为烽火边塞。】

    【而在这次国防大争论之前,左宗棠已经开始行动。】

    【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

    【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开设了兰州制造局,仿造德国枪炮,为西征新疆提供武器弹药。】

    【在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期间,他指挥官兵修筑了从兰州开始经河西走廊通往新疆的道路。】

    【河西气候干燥,景色荒凉,左宗棠下令筑路军队,在河西走廊道路两侧栽种杨树、柳树和沙枣树。】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正是后人对这一景象的赞颂。】

    【以后,穿行在河西走廊的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栽种的柳树叫作——“左公柳”】

    【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风霜,古老苍劲的左公柳至今仍存,绿柳浓荫依然造福于今日的河西百姓。】

    ……

    {当年到嘉峪关,看到市区两边道路都种的柳树还纳闷,心想从来没见过哪个城市把柳树当景观树。}

    {在酒泉的霍去病倒酒处旁边就有一株胸径超大的左公柳!}

    {河西走廊必游,左公栽柳当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距海遥远,湿润的东南风难以到达,种树可能是调节了当地的干燥的气候,变得更湿润。}

    {原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后来是“引得春风度玉关”}

    {历史只一句左宗棠收复新疆。}

    ……

    天幕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