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01章 穿越者的觉悟

第401章 穿越者的觉悟

    第401章 穿越者的觉悟 (第3/3页)

    名正言顺的法理根基,不受妻族钳制的自由度,羽翼丰满的储君生涯,你没有。

    最主要的是:曾亲身经历底层人民疾苦、明白底层人民困境的亲身经历,以及对底层怀有的怜悯、偏袒,你没有。

    总结概括起来,就是刘荣认为汉武大帝做得好的,自己也能做到。

    ——左右卫霍也不曾和历史上的汉武大帝,这个时间线的胶东王滴血认亲。

    由此二人,外加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底蕴,以及坚定不移的意志,没道理刘荣将来的武功,就比不上历史上的汉武大帝。

    尤其历史上,汉武大帝的武功,也并非尽善尽美。

    卫霍二人之后,汉家那可是打一仗败一仗,几乎是把卫霍为汉家嬴来,并嘴对嘴喂下去的胜利果实,都原封不动得吐了出去。

    如此说来,刘荣不是‘未必会做的比汉武大帝差’;

    而是:几乎必定会比汉武大帝做得更好。

    若不然,也太对不起穿越者的身份了……

    至于历史上,汉武大帝没做到,或者说是没做好的——尤其是内部治理问题,刘荣更是毋庸置疑的,会做的更好。

    不是刘荣的治理手段有多高明;

    而是对照组实在是太拉跨,已经没给刘荣留下‘更差’的下降空间了。

    教条的说:刘荣这一朝,只要不爆发农民起义,以及遍及大半个社会层面的怨声载道,就可以说刘荣在内部治理层面,做的比历史上的汉武大帝更好了。

    这?

    难道不是有手就行?

    但凡干点儿人事儿——甚至但凡少干几件不当人的事儿,都不至于搞出官逼民反、农民起义的史诗级乐子。

    最后——在个人得失层面‘没有退路’,以及家国情怀层面‘我能做得更好’外,第三个让刘荣走出迷茫,决定改变历史,把汉武大帝摁下去的原因,则正式眼下,刘荣正在和窦老太后讨论的点。

    历史局限性。

    封建帝王,执政水平或许有高有低,文治武功、历史贡献或许有多有寡;

    但无一例外的:无论明君还是昏君、圣君还是暴君,都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顶天了去,也就是有极个别的佼佼者,能大致判断未来百十年,华夏文明的大致走向;

    但具体的事件、转折,以及如今还未显现,未来却会威胁政权乃至文明的弊端,土著皇帝都不可能未卜先知。

    而这,却恰恰是刘荣这个穿越者最大的优势。

    说句稍有些违背唯物主义的话:自打穿越,刘荣就一直觉得,自己这段堪称奇幻的穿越经历,必定有什么特殊的因果。

    ——必定是某个未知的存在,认为华夏需要一个先知先觉得穿越者,才促成了刘荣这段奇幻的穿越旅行。

    所以,刘荣要做的,从来都不是第二个汉武帝,又或是单纯在已有的历史上,比自己取代的汉武大帝做的更好。

    而是那些旁人都做不了、看不到,只有穿越者才有能力、有眼界去做的事儿,才是刘荣真正需要重点去做的。

    比如粮食、盐铁的官营,就是刘荣在为这个还相当落后的时代,奠定‘国家宏观调控’的政治基础;

    比如商业、工业的‘拔苗助长’,是刘荣尽可能发挥穿越者的优势,加速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

    再比如,像眼下这般,做一些明明很有必要,却根本没人敢做,也没人发觉其必要性的事。

    只可惜,事与愿违。

    或者说,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窦老太后这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

    单是刘荣这看似激情澎湃的‘鼓噪’,不可能打动老太后几近看透凡尘的心。

    最终,老太后给出了一个并不让刘荣满意,却也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的答复。

    不置可否。

    在事态失控之前,老太后原则上不插手此事。

    如果刘荣最终做成了这件事,那老太后可以一辈子不插手此事。

    可一旦事态失控,甚至仅仅只是呈现出失控的征兆,那老太后,就很有可能强势从幕后走上台面。

    到了那时,刘荣,就真的要如老太后所说那般:尝一下久违的——失败的滋味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