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随我出海杀贼,救回同胞!(求双倍月票) (第1/3页)
听到“改造战船”,在场的所有族老,舟师,舵工,大匠,眼睛都是一亮。来了,果然又来了!
几十年前,先祖沈岳公,得始祖托梦,就是学会了好一手工巧之术。造龙骨水车,造攀山用具,改造海船——
这都是一脉相承的本事啊!
他们这些匠人,苦哈哈自己折腾十几年,几十年,不如仙人梦中传授一把!
“始祖有什么秘技良方传授!”
为首的大匠上前一步,扎煞着两只粗糙开裂的大手,声音都发抖了:
“是造什么船?怎么造?!老朽可以带着儿孙来学吗?不用工钱,不用赏赐,管饭就行!哪个学得不好,老朽亲自抽他们!”
“学,都可以学。”沈乐微笑。他上一段记忆里面,最后只传授了沈家四百料的海船造法,嗯,还是大明战船的造法。
留下图纸,带着他们造了几遍,确定他们能够自己动手制造,他就甩甩手忙别的去了。毕竟,要把整个家族带上轨道,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多:
织锦要打造花楼,要留下花楼本、意匠图,要培训工匠与绣娘;
烧瓷要建造窑炉,要培训造窑的工人,培训淘泥、拉坯、配置釉料、控制火候,每一个环节上的工人;
晒盐就更加不得了了,不但要留下盐田的修筑方式,留下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怎么略加改变的方法,还得留下祖训。
家族官位不超过县级,只能拥有五百亩盐田,所产的食盐只能供家族内部食用,决不许往外贩售——卖咸鱼也不许;
家族官位到达郡级,可以拥有千亩盐田,所产食盐,可以在本县范围内贩卖咸鱼;
家族官位到达州级——算了,按照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几十年内拿到州级官位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沈乐花了十年时间,也就教会了家族的船匠,制造简单几种船舶。比如爵溪独捞船,比如方头方梢、平底,吃水较浅的沙船,再比如四百料大明战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造就行了,想要改进,大概是不太行的——
不忘掉就谢天谢地了……
现在,沈乐就有点郁闷了。他沿着船坞走了一圈,一艘艘船看过去,越看越是郁闷:
我当年怎么就偷懒了呢?
我怎么就只选了沙船呢?
是,沙船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宽、大、扁、浅,能坐滩,不怕搁浅,也可在江河湖泊中航行,从海洋驶入江河,十分流畅,无需换船。
但是,它的航速就不太行啊!而且转向不灵活!还不能抗大浪!它北上很好,南下,南下就比较悲催……
是,想要快速、灵活,家族确实有更合适的船,比如有“海上赤兔马”之称的爵溪独捞船。问题在于,独捞船个头又小,不太能打,也不太能扛……
我现在需要一艘速度快,能扛风浪,转向灵活,适应深海,还要有足够吨位,能装战械的战船,出来扛事儿啊!
绿眉船呢!
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教他们造绿眉船!
哦想起来了,这些工匠,学会三种船型已经竭尽全力了,再学绿眉船,他们学不动了……
毕竟绿眉毛是尖底船,它和平底船是不一样的思路!
这些不识字,或者不怎么识字的工匠,全靠口传心授,他们没有多少数学基础,他们学不过来啊!
唉,现造也来不及了。沈乐挑挑拣拣,在一艘已经破损,只剩下残骸的四百料大明战船,两艘还在船坞整修的沙船,和三艘爵溪独捞船之间,捏着鼻子选中了沙船:
“嗯,暂时先改造这个吧。——我先看看,你们造得怎么样……”
他爬上爬下,看了一遍,略微满意。家族的工匠,造船手艺还是比较扎实的,特别是水密舱造得很好:
也就是靠着水密舱的帮忙,残破的大明战船,才能乘着潮水,一路飘到岸边……
“但是这个船,浪大的时候就不行了,尤其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