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各个不是省油的灯 (第1/3页)
朱翊钧也不着急回答,指着浙江巡抚叶梦熊。
“龙潭公,你来说。”
叶梦熊答道:“皇上,诸位同僚。
我们浙江的情况与江苏有些许相同,又些许不同。我们浙北,跟苏南可以说是同处太湖经济区域。
丝绸、棉布是他们的拳头产品,也是太湖经济区域的主要产业。
根据万历十年的浙江布政司户曹统计的年报,浙北湖州嘉兴一带,还有杭州和绍兴,丝绸产业,民间企业占八成,棉布产业,民间企业占五成,大大小小企业大约有一千五百家。
想必苏南也是如此吧。”
江苏布政使李鄂答:“龙潭公说得没错。
苏南苏州、常州和镇江三郡,丝绸产业民间企业占七成,棉布产业,民间企业占四成。有大小企业一千二百家。”
叶梦熊继续点头:“这两个产业,内销、出口,每年占浙江的税收高达六成。内销缴纳增值税,在本地销售还要缴纳商业经营税。
出口缴纳增值税,还要缴纳出口关税。
在浙东宁波,一切围绕出口贸易。
商贸和运输非常发达,浙江九成以上的海运社集中在宁波,同时七成以上的银行、保险社也开设在宁波,便于开展跟外贸和海运相关的金融结算和保险业务。
除此之外,宁波附近各县形成了跟海运相关的诸多产业。
修船业,船舶配件业,航海食品业,海运包装业,码头装卸设备业,以及为数十万水手和海商提供饮食、住宿和文娱的服务业。
这几年,余姚、慈溪、定海等县还出现了玻璃、瓷器、五金和工艺品等产业。这些小商品跟随丝绸棉布等大宗货品,除了被转运到大明各地,还被海船运到南海地区,天竺和大食等地方,卖得也很好
价格没有大宗货品高,但是数量不菲,每年盈利也不少。
根据税政局的统计数据,利润不比棉布小。
这些企业,大多数是民间企业,随着工商大兴和自由贸易蓬勃而起。
他们利用宁波便利的海运,从滦州、上海、天津和南海等地采购来各种原材料,钢铁、机器、石英砂、珍木、象牙、珊瑚、玳瑁,进行工业加工,再一半内销,一半出口.”
叶梦熊一一列出以上情况,话锋一转。
“民间企业在浙江占出口关税的五成,工商税占八成以上。
关税我们不争,因为我们知道,内阁需要大笔资金进行转移支付,支援其它穷困省份,浙江愿意为朝廷排忧解难。
也知道没有海军,浙江的货品不可能卖到七海四大洋。
那些关税也算浙江回馈海军。
可是浙江的工商税,八成由浙江民间企业缴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浙江不应该分大头吗?
怎么还让内阁占去大头,只给我们浙江分那么少一部分。
皇上,臣觉得这对浙江不公!”
听到叶梦熊最后一句话,朱翊钧不动声色,张四维心里的却一咯噔。
皇上重用的能臣,各个都十分有个性。
叶兆男居然敢当着皇上的面,说新财税改革方案,对浙江十分不公。
胆子真大!
朱翊钧点点头:“确实不公。
浙江做出了这么多贡献,在关税分配上已经吃亏了,我们不能让它在工商税这一块,继续吃亏。
让勤勉苦干的人一再吃亏,这就是最大的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