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它就这么摆在那里,一年,十年,百年,就是没人能模仿出来! (第1/3页)
沙俄的文学翻译行业很衰败。
在国内几乎禁止海外文学作品进入的情况下,原本就数量稀少的翻译家们纷纷转行,有的加入出版社成了编辑,有的去了电视台当了编剧,也有的流落街头,得靠昔日好友们的救济过活。
缺少优秀海外作品填充空白的库后,沙俄文学也越发没落,只剩下几个单一题材在苦苦挣扎。
意识到这种环境可能会毁了无数顶级文学家好不容易沉淀出来的沙俄文学史后,一小部分从事过文学翻译行业的中产、上层阶级开始发声。
伊戈尔·尼古拉斯·罗季奥诺夫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今年63岁的他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文学系的教授,亦是精通日韩英俄法五国语言的文学翻译家。
即便官方始终在有意无意地阻止国内文学翻译家们进行海外书籍的翻译,但伊戈尔还是坚持每天下班后抽出大量时间进行外文阅读和翻译。
在这片几近干涸的土地上,伊戈尔就是为数不多的园丁。
前阵子他从旅日回来的学生那儿拿到了几本北川秀的,看过后一发不可收,瞬间成了北川秀的铁杆书迷。
从早期的“北川秀风”,到中期的《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和《老人与海》,再到现如今连载的“残障却坚毅的我们”三部曲,以及争议极大,却反响热烈的《环界1:铃》。
伊戈尔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年仅27岁的年轻作家在短短5年时间里写出来的作品!
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立意深远,发人深省.
伊戈尔尝试用自己能想到的所有赞美之词来称赞北川秀的书,却头一次感觉到了“词穷”。
前几天听说北川秀为了写一部“回应”诺奖官方的而进入了沙俄境内,他还想着去一睹“偶像”真容。
奈何几次邀约都碰上北川秀外出采风,两人擦肩而过,令人遗憾。
没想到今天一大早,伊戈尔在《新世界》担任总编辑的老友阿列克谢就带着“偶像”的新书上门了!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为了能让北川老师的新书更顺利地出现在民众的视线里,我们最好能把《童年》翻译成纯正的沙俄文,而不是这种披着英文皮的沙俄。”
阿列克谢表明了来意,恳切地希望老友能帮他一把,将这部注定会震惊整个沙俄文学界的《童年》翻译成俄语。
“版权的事已经谈妥了吗?”伊戈尔低头一边看书,一边问道。
“都谈妥了。是海格亲自出面和北川老师商定好的合同细则。”
伊戈尔艳羡地说道,
“10亿卢布的买断价,15%的影视等改编作品的分成收益,外加《新世界》最顶级的宣发资源。”
“10亿卢布!”正聚精会神看书的伊戈尔都忍不住抬起了头。
1999年沙俄普通民众的月平均工资为61美元,约1525卢布,折算成日元约6100円。
而同时期的美国上班族,月平均工资约3000美元,折算成日元约30万円。
现在的日本国,随着经济逐渐有抬头趋势,社畜们的月平均工资也回升到了20万円左右。
不说和美国比,就是美国的小弟,都比自家要高30多倍。
10亿卢布对99%的沙俄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要不是《新世界》背后依靠的是官方某位军工业大佬,恐怕也拿不出这种天价合同。
相比天天嚷嚷着要让北川秀滚出沙俄,让这个该死的外来入侵者血溅当场的沙俄文学界,沙俄资本方显然懂多了。
写一本火一本的北川秀就是一棵闪闪发光的摇钱树。
尤其是他写的几本海外文学,几乎让那几个国家的文坛焕然一新。
谁不愿意把摇钱树往自己家里搬?
明白了《新世界》这边的决心后,伊戈尔缓缓合上还没看完的稿子,扶了扶眼镜,郑重问道:“那你们这边的具体意思是?”
“伊戈尔你这么问,就是答应下来了?”阿列克谢喜出望外。
在他印象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