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它就这么摆在那里,一年,十年,百年,就是没人能模仿出来! (第3/3页)
此前北川秀刚拒绝了《现代人》的约稿,理由也是无懈可击的“政治元素太浓厚,不适合我”。
但这无疑惹恼了《现代人》背后的列宁格勒出版社。
听说他们已经找了同样在年轻一代里无人可敌的叶夫盖尼,让他出一本新来对标北川秀的新书。
看目前的趋势,《现代人》显然是想把两人打造成沙俄年轻一代文学家代表和世界文坛年轻一代文学家代表间的血战。
这么发展下去,矛盾可能还会衍生到《现代人》和《新世界》这两本文学杂志上。
《新世界》这边给阿列克谢的答复是,尽量别去理会《现代人》,他们要比就随他们,他们要炒作也由他们,总之别和他们起正面冲突。
阿列克谢立即会意,便没在这件事上过多纠结。
但《新世界》的高层股东也不少,有些就咽不下这口气,非要让他给《现代人》一点颜色看看。
阿列克谢不打算回应《现代人》,但那些大佬的面子也要顾及。
最好的办法便是不声不响的出了一本好书,然后闷声发大财。
现在伊戈尔告诉他,这绝对是部可以名留青史的大作后,他终于不用再纠结这事了。
“那我就先回去了。”阿列克谢起身告辞。
伊戈尔点了点头,在他走出门前,又突然把他给喊住了:“等等,你之前说,这是一个自传体三部曲对吧?”
“是。怎么了?”阿列克谢回头看他。
“能不能帮我问下北川老师,另外两部的大概构思以及书名。”
伊戈尔连忙解释道,
“既然是三部曲,那么前后必有关联,身为翻译者,因为不是原著作者,所以很难把握到细节上的关联处。
这一点不处理好,有可能没法翻译出最精髓的细节。”
“原来如此,我会转达给北川老师的。”阿列克谢点了点头,随后离开了伊戈尔的办公室。
当天下午,派人送去合同和原稿后,阿列克谢马不停蹄地跑去了叶夫盖尼家,向北川秀咨询了这件事。
他顺便还把《现代人》试图炒作的事情也和北川秀两人说了。
“那位伊戈尔老师说的对,这是我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抱歉。”北川秀这才想起高尔基三部曲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是基于高尔基自身经历创作出来的自传体,正是这些剧情撑起了阿廖沙(高尔基)璀璨而耀眼的一生。
尤其是第三部《我的大学》,里面的诸多剧情和《童年》互相印证,细节化阐述了阿廖沙是如何从一个贫民家的小孩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斗士的心路历程。
如果在翻译《童年》时能刻意意识到这点,很多看起来稀奇古怪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就能有锚点的去写了!
只是这么一个细节点,就让北川秀意识到《新世界》是找到了一位顶级文学翻译家。
这态度可比一心只想着炒作,抱着“既然得不到就给我毁掉”的《现代人》好多了!
“我会马上写一份详细的后续大纲以及构思给伊戈尔老师。”北川秀又补了一句。
“你这没问题就好。其实如果是碍于面子,我可以帮你回绝掉伊戈尔的这个无礼请求的。
北川老师你放心,《新世界》永远站在你这边。”
叶夫盖尼也在场,阿列克谢这番话也是说给他听的。
他越是表现出《新世界》对北川秀的看重,越是能让被《现代人》莫名其妙拿来当枪使的叶夫盖尼难受。
至于伊戈尔的请求,他相信老友不是那种人,但在北川秀面前,他还是要表明一下态度的。
果然,他话音才落下,叶夫盖尼的脸色就变了。
一旁的北川秀倒是没怎么在意。
如果看一下大纲和构思就能模仿出一部顶级神作,那文学殿堂早就泛滥成灾了。
顶级文学作品之所以是顶级,就是因为它就这么摆在那里,一年,十年,百年,就是没人能模仿出来!
“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事。”北川秀摆了摆手,和善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