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足以称得上史诗巨著 (第2/3页)
外祖母一起去下诺夫哥罗德市的阿廖沙还会经历什么。
北川秀的意图十分明显。
在《童年》的结尾,几乎指名道姓的写出了“人间”即下诺夫哥罗德市,而第二部的书名是《在人间》,显然会聚焦于祖孙俩在“人间”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不过这个“人间”和他们想象的“人间”会有什么不同呢?
更加鱼龙混杂的下诺夫哥罗德,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十岁的孩子,真的能顺利生存下去吗?
《文艺》里还提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叫《我的大学》,看来整个故事会以童年、少年、青年的节奏写下去,直到阿廖沙进入某所大学学习为止?
又或者《我的大学》会是阿廖沙的大学求学人生?
夏丝汀的脑袋里有无数疑惑,但她不认识北川秀,也不清楚三部曲的具体世界观,只得看向马悦然和克努特,希望能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些解答。
“我就说一部《童年》便足够他拿诺贝尔文学奖了吧。”马悦然笑着看向众人,无比自信地说道,“这几年世界各国确实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年轻而实力强劲的作家,我们的入围名单也一届比一届年轻,好像除了北川秀外,最年轻的入围者也只有31岁吧?”
“对,31岁,来自西班牙的一个小家伙。”谢尔今年快九十岁了,他称呼31岁的人为小家伙没毛病——他在家的曾孙今年都快四十了。
“不过这些新崛起的年轻一代中,唯有北川秀是特殊的,不得不提的,也是我们都比不上的。”
马悦然不吝赞美之词,他一直都是北川秀的“脑残粉”,甚至为了他曾一度离开过瑞典文学院。
以前他在学院疯狂吹北川秀,其他人不置可否,有时候还会出声反驳。
但此时,看着桌上的《文艺》,想着《童年》和结尾的那几句话,没人再反驳他了。
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
“难道明年就不会出现一些变数吗?”沉默许久,夏丝汀还是倔强的,小声的回了一句。
文学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马悦然等人纷纷摇头。
谢尔伸手又拿起了那本《文艺》,随后对夏丝汀认真说道:“正如夏丝汀女士你刚才所说,很少有人能仅靠一部作品便摘得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文学奖。
而每一次强大的入围名单也迫使我们不得不反复阅读所有入围者的生平和全部作品——
不这么做的话,实在难以区分他们之间的细微差距。
人和人的差距有时很大,有时很小。
但在某个领域的顶尖层次,天才们的差距往往极小,小到不得不细究才能勉强分个高低。
这是一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很不好评选的原因。
可偏偏,这世界上总会出现一个,或者两个那种天纵奇才。
他们无视差异,无视区别,无视一切,出道即巅峰,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神作。
这样的天才级人物,只要他在的那个时代,其他天才注定要黯淡无光,成为他璀璨夺目之一生的背景板。
篮球界的迈克尔·乔丹就是如此。
世界文学史上,上一个能做到这个地步的文学家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但托翁啊,已经去世快九十年了。
现在,我们该庆幸,也该感到不幸。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托翁’就要出现了。”
谢尔的意思很明确。
夏丝汀说的没错,很少有人能仅凭一两部作品征服诺贝尔文学奖。
这次又是两届合并成一届评选,可以预见将有无数文学界的顶级文学家来竞逐。
有变数那是肯定的事。
可什么样的变数能让写出了《童年》,之后又会接连发布《在人间》、《我的大学》的北川秀再度落选呢?
前两年都没出现这样一个人,难道明年会有?
甚至非要说有,谢尔都觉得得是另一个刚出道的北川秀才行!
这足以证明北川秀的强大和无可替代。
他的这些想法也是其他人的内心想法。
夏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