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足以称得上史诗巨著 (第1/3页)
夏丝汀才不信有人能仅靠一本书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古往今来,大部分获奖者都是依靠其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凭借一本又一本口碑销量俱佳的作品,在时间和精力的堆积下,才在弥留之际拿到这个世界文坛的第一桂冠。
如果有人能仅凭一部作品就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她觉得只能是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战争与和平》。
其他人都不够格。
其他终身评委和她抱有一样的想法。
他们不否认北川秀的文采和创作能力,也对前两次的评选心中有愧。
但要说就靠一部,就让他们把奖项颁发给北川秀,那太异想天开了。
上次要不是阿尔诺从中作梗,北川秀靠《百年孤独》、《老人与海》和《追忆似水年华》,再加上之前的作品和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倒也够拿奖了。
可这也是起码三部顶级作品加持下的结果。
就一部作品.
怎么想都不可能。
很快,谢尔、夏丝汀等人便沉浸在了《童年》的故事中。
年幼无知的阿廖沙被迫去外祖父家讨生活,他的痛苦,他的哀愁,他的喜怒哀乐,分分钟牵动着一群诺奖终身评委的心。
《童年》英文版的翻译人是美国知名文学家、翻译家莫斯·罗慕士,他曾在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隔壁的《三国演义(英文版)》就是他翻译的。
莫斯的文风更贴合西方人的审美,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那股浓郁的沙俄上世纪社会氛围扑面而来,让一群终身评委直呼过瘾。
一节又一节。
不知不觉中,老头老太们就在谢尔一页接着一页的翻阅下,渐渐看到了《童年》的尾声。
“.母亲眼睛闪着亮光,笑着问我:‘怎么样,刚才给吓坏了吧?’
我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刚才我不怕,现在还觉得有点舒服。
他们吃饭的时间很长,吃得特别多,好像他们与刚才那些互相吵骂、号啕不止的人们没有什么关系似的。
他们的所有激烈的言词和动作,再也不能影响我了。
很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明白,因为生活的贫困,沙俄人似乎都喜欢与忧伤相伴,又随时准力求着遗忘,而不以不幸而感到羞惭。
漫漫的日月中,忧伤就是节日,火灾就是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
于是在某个星期四,母亲突然过世后,我跟着他们一起埋葬了母亲,然后头也不回的跟着外祖母离开了那个家。
‘去!去!去!都给我滚吧!去你的人间!全部给我滚蛋!’
在姥爷聒噪的叫喊声中,我跟着外祖母走入了人间。”
《童年》第十二节的结尾部分,夏丝汀是一字一句念完的。
她的嗓音比较柔和,既不像谢尔那么沧桑,又不像克努特那么沉重,念起来有种播音员念诗的味道,让其他几人颇为享受。
而能让一个多小时前还对《童年》抱有怀疑的夏丝汀发生一百八十度的态度大转变,可见这部的杀伤力有多高!
“漫漫的日月中,忧伤就是节日,火灾就是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
这句子写得真好啊,莫斯的翻译也很到位,确实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佳.不,是神作。”
谢尔轻轻合上《文艺》,此时再看封面图上的沙俄小男孩,他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那双瞪大的眼睛,那满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正是支持着阿廖沙在失去父亲、祖父祖母、母亲等至亲后,依旧能坚定不移活下去的力量。
一个从三岁起就活在颠沛流离人生中的孩子,他的童年注定是凄凉和痛苦的。
北川秀也没有为了美化什么,或者说迫于沙俄官方的压力,就肆意篡改阿廖沙的童年。
他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就这么把一个活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普通沙俄孩子的童年给写出来了。
“足以称得上史诗巨著。”夏丝汀还回味在《童年》的结局之中。
此时此刻,她只想知道离开了外祖父家,跟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