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618章 好时代

第618章 好时代

    第618章 好时代 (第2/3页)

不但在香港大卖3千多万港币,而且在省里,韩国市场,也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票房成绩。

    这直接刺激了海外,让海外的热钱投资更为疯狂,想着法子要参与港片制作。

    这个时候呢,其他三家院线也不是傻子,看着新宝赚的盆满钵满,赶紧有样学样,顺其自然的开始接收海外资金,扩大生产,亦或者自己投资拍摄影片。

    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叫“卖片花”,就是说在开拍前卖出海外发行权。

    省里的发行权卖个大几百万,东南亚发行权再卖个小几百万,这样基本上就够影片的制作成本了,而日韩市场的版权费和香港本土的收入,那就是纯利润。

    这样一来,香港制片方付出的只是好的构思,以及许诺使用名气大的导演和演员拍摄,用通俗点的话来讲,就是只需要一个PPT就能空手套白狼,简直就是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用屁股想想,都能想明白这其中有多大的暴利,而有句话说得好: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香港电影这么好的生意,顿时就刺激了无数的香港电影人。

    于是很多电影人都开了制片公司,直接绕开几大院线,单独的跟省里、东南亚片商界联系。

    比如说,刘德华创办了“天幕电影”,刘镇伟王家卫创办了“泽东电影”,曾志伟、陈可辛等人创办了“UFO”.

    这些电影人手里的公司,都是受益于“卖片花”这个制度才运作起来的。

    因为当时港片的最大市场是省里嘛,几乎三成的票房都是省里市场贡献的,所以到了90年代,香港电影的主要投资方也不再是嘉禾、金公主这些个的老牌院线。

    是谁呢?

    著名的台省八大片商:

    第一大的是中央电影公司的副总经理徐立功,他拥有省里新世界等多家龙头戏院的排片权,像是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就都是他推动拍摄的,在香港影坛,他也投资了《新龙门客栈》《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等一系列经典港片。

    第二大是年代国际公司的副经理邱復生,他的“大学公司“操控了省里不少强制院线的排片权,在香港投资有《笑侠楚留香》,此外还投资过不少内地电影,比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活着》都有他在幕后操盘。

    第三位是“学者公司”董事长蔡松林,拥有大世界及金马院线的拍片权,投资过刘德华的《战神传说》,结局也是鲜为人知的,让他血赔,还有刘镇伟、王家卫的泽东电影,他也是是幕后的金主,《东邪西毒》《东成西就》就是他投资的。

    第四位是长虹影视公司的经理吴敦,这人还是竹联帮的总护法,主要投资制片,不经营发行,像《新流星蝴蝶剑》《庙街十二少》《追男仔》《神经刀与飞天猫》等片都有它参与投资制作。

    第五位也跟吴敦一样是帮派出身,是西北帮的杨登魁,李连戒创办的正东电影便有他在幕后支持,因此李连戒的《方世玉》《太极张三丰》版权也都是直接低价卖给了这位的巨登娱乐公司。

    第六位是龙翔影业的王应祥,在香港主要跟徐克以及高志森、黄百鸣合作,像《东方不败》《铁马骝》《九二应召女郎》等片都有它的投资。

    第七位是雄威影业公司的董事长江文雄,大多投资在内地拍摄的港片,比如《一代枭雄》《刀剑笑》等。

    八大片商的最后一位是从事美国vip电影录像带发行,以及经营国片院线的许安进,他的片源一般来自香港的永盛、艺能,以及大都会等公司。

    这八大片身上的财力可以说是个个雄厚,为香港源源不断的提供资金,致使港片形势一片大好,不但影片生产数量连年增加,而且本土票房成绩也是持续增长,外部票房也同样喜人。

    然而俗话说的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港片在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