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904换房也是为了这个家

904换房也是为了这个家

    904换房也是为了这个家 (第1/3页)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能有这种感悟的一定不是年轻人,年轻人只想着振翅高飞,恨不能脱离父母的管控。

    陶渊明写这首诗的时候自称三十啷当岁,实际嘛,唐植桐也不知道,但这句诗真切反映出了部分老年人的心态。

    对于张桂芳的不乐意,唐植桐是理解的,但理解归理解,能搬还是得搬。

    “妈,我奶奶当年从门头沟搬到这边,您说搬的好不好?”即便是得搬,唐植桐作为一个儿子,该疏导还是得疏导。

    “当然好了,门头沟是什么地界,能跟城里比吗?”张桂芳回答的理所当然。

    “按四九城的老话,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咱这属于又贫又贱的地界,咱搬到内城去,您说是不是要比这边好?”上一回已经从面积上劝过母亲了,唐植桐这次又换了个角度。

    “你挖好坑,等着我踩呢?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多了,咱这边修了路、通了车,也有自来水了。”听儿子这么说,张桂芳笑了,不过脸上还是有担忧,“内城兴许比咱这边好一点,可那边不是富人就是官,恐怕不好相处吧?”

    “咱这边在建设,内城也没有停步不前,是这个理吧?

    您不用担心不好相处的问题,您见过哪个干部不好好跟百姓说话的?

    再说了,您儿子大小也是个干部,您儿媳妇也是干部身份,谁还能怎么着您不成?

    您放一百个心,内城肯定比外城要好,要不然当年万家选宅子的时候也不会放着旁边的四进大院不住,跑西石槽住两进院了。”

    虽然老万爷俩已经进去了,但这都不影响唐植桐拿他们举例子。

    老年人的思维比较固执,有时候说破了天,都不如用身边的人和事打比方来的有效果。

    “倒也是这么个理儿。”果然,有老万家珠玉在前,张桂芳勉强的点了点头。

    “还有凤芝上学的问题,如果咱换宅子,凤芝也得跟着转学,内城的重点学校多,师资力量强。

    就拿敬民来说吧,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出游、参观、观影等活动,能有效的开拓学生的眼界,咱这边有啥?在胡同里跑一跑就当上体育课了。

    两边的差距很大,凤芝去了那边能涨不少见识。”

    唐植桐又祭出了学区房的概念,普通百姓家为了孩子,最值得投资的就是学区房。

    很多中介卖房的时候往往会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为由劝客户买房,可唐植桐觉得这句话就是扯淡。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别人家孩子的起跑线就是自家孩子的终点线,比赛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拿什么跟人家比?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事情压根就没法比,但学区房不太一样,学区房绑定的是教育资源。

    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在设施、教育投入上相差非常大,普通学校难得一见的高级职称在重点学校一抓一大把。

    进了重点学校,不求孩子学习能有多拔尖,只要孩子能学会独立思考,学区房的价值就回来了。

    张桂芳边听边点头,作为一个母亲,她肯定是希望儿女更有出息的。

    “还有邻里间那些恩恩怨怨,其实大多数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算计产生的。内城那边居民收入普遍高一些,很多小事上都不会太计较。我觉得起码不会发生类似上次水费的事,因为人家觉得不值当的为了几分钱斤斤计较。”说完了教育,唐植桐继续说邻里关系。

    其实唐植桐想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来着,可这句话出自歌剧《白毛女》,是反派污名化贫苦佃农,鼓吹财富决定道德优劣立场的用语,用在这并不合适。

    事实上这句话确实有失偏颇,穷人里面有良心的不少,富人里面奸诈的也多,这玩意分人,或者说得看教化。

    “不好说,不过咱家确实用水多,不怪街坊们有意见。”张桂芳是个讲道理的厚道人,并没有因为水费的事情忌恨那几个挑事的街坊。

    “得嘞,那是您不计较。”唐植桐挠挠脑瓜子,想再榨出点汁来说服亲妈。

    看到丈夫抓耳挠腮的模样,小王同学在旁边接茬道:“妈,内城和外城的卫生情况也不太一样,那边打扫的勤快一些。”

    “对,对,今天早上我上班路上看到很多被冰雹砸下来的树枝和树叶,内城这一路有人收拾,外城就只能靠自己动手了。”唐植桐立马想起了今天早上看到的区别,更是想起了几十年后的老旧小区。

    同样是老旧小区,一些单位的宿舍还能做到整洁,而那种单位都消失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