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7面,这个地方讲到种子的体性。
《成唯识论》为了解释这个种子的内涵,它讲到种子有六种的相貌:第一个是刹那灭。说这个有漏位,我们凡夫在有漏位的时候,它的种子是刹那生灭的,它保存在第八识不是一种寂静的相态,它是不断不断的生灭,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个它释放果报的时候,它也使令果报也是顿生顿灭。就是它这个因地和果报在释放的时候,这两个是同时的,没有前后——果俱有。这两个都在强调一个因地的生灭、一个果地的生灭,这个是讲第八识的种子在有漏位是生灭性的,这是第一个内涵。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这个恒随转是说,虽然这个种子是生灭的,但是它可不会消失,它恒常随着第八识而运转。说第八识善恶种子的功能,是长时间的一类相续的运转,一直到佛果的究竟位才会消失掉,这样子才合乎种子义。说是我们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善业的种子、恶业的种子,只要我们还没有对治,没有修止观去消灭它之前,它永远存在,它也可能暂时不表现出来,说你这个人看起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但是那个是暂时的一片风平浪静,我们讲“山雨欲来风满楼”,那暴风雨还没出现。你内心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罪业还没得果报,很多五逆十恶的罪业。但是我们现在看起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那是一种暂时的安乐。因为这个第八识的种子是恒随转,不管是业性的种子,不管是名言的种子——一种思想的种子,都是恒常相续的。
我们看《阿含经》会知道这件事情。说是这个难陀尊者,难陀尊者他过去生是在这个欲界天受这个天的果报。从欲界天来的人,就是前生欲界天的人,他就习惯受用殊胜的五欲乐,贪烦恼特别重。难陀尊者是佛的堂弟,佛陀善巧把他度化出家了。出家以后当然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佛陀的这种法的力量不可思议,就像光明,就把他心中的这个我爱执破坏了,我爱执破坏以后,就观察身心世界没有一个我,所有烦恼都熄灭了。但是这个习气还在,难陀尊者去托钵的时候,看到女众,他还是欢喜看这个女众,上下打量。
上下打量这个居士就讥嫌了,你这个比丘不持戒,你看到女众这样子东看西看,就把这件事禀告佛陀。佛陀说这个难陀尊者是一个阿罗汉,他内心没有烦恼,这是一个习惯动作,就是这个恒随转,他的内心当中还有这样的习惯。说这个舍利佛尊者,那当然是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内心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境界。但是他过去生曾经五百世做毒蛇,这个嗔心的那个种子都还在,所以舍利佛的这个身影它印在动物的身体,就是有这个动物从他身体爬过来,跟他的色身的影子接触的时候,那个动物害怕颤抖,就是舍利佛尊者他散发出一种嗔心的习气,那这怎么回事呢,恒随转。
所以说呢,我们讲是金刚道后异熟空——「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这种无量无边的有漏种子,不管是烦恼种子,名言种子,一直要到金刚道后,那当然是成佛了,才能够彻底消灭,你说佛还有习气,没有这回事情,佛陀是无量无边的有漏种子全部都消灭了,佛陀的身口意没有任何的过失。在成佛之前,我们曾经造过的业,我们曾经打过什么妄想,这种功能是恒随转。虽然它刹那刹那的生灭,但是它的功能却是相续不断的,除非你去修止观,你曾经很努力的对治,否则这个功能在你的内心当中是不会消失掉的,它暂时不表现出来是一回事,但是它是存在的。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这个意思就是说它的体性是决定的,我们看说明,“谓随因地”,说这个种子它有这种善恶的因力,生善生恶的功能是决定的。说这个善种子决定招感可乐果报,恶种子决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件事情是决定的。这个种子在心中刹那生灭,又恒随转,而这个每一个种子的功能,善性的种子,决定创造可乐果报,恶性的种子决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个事情是不会混滥的。
所以佛法有说是所谓的重报轻受,说是你…说你前几生是很放逸,你前生也很放逸,再前生也很放逸。但是你今生很努力修行,你很努力的持戒、修善、忏悔。你一修行,这个不得了了,你过去放逸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事;你一努力修行的时候,所有的业障都现前了。那这个时候我们会质疑了,为什么我们修善却招感不可乐果报?不是这个意思。
这是怎么回事呢?“性决定”,就是说,你在第八识当中曾经累积了很多的罪业的功能,这个功能在你的心中,刹那灭、恒随转,你今生因为布施、持戒、忏悔的力量,把这个强大的势力给破坏了,这个毒逼出来就重报轻受,本来你这个罪业要到地狱去的,受刀山油锅的。但是因为你努力的修行的缘故,把这种强大的势力给对治掉,把这个病毒先提前把它逼出来,就让你有点小小的病痛。
换句话说,我们要深信,你布施持戒的因缘绝对不会招感不可乐果报,因为这个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每一个种子的体性是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你造了善的业力,是暂时没有起现行,它被累积起来了,把这个罪业先逼出来了。所以说这个叫做性决定,这种善恶的功能是决定的,不能混滥的。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说我阿赖耶识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善种子、恶种子,在我的心中“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那它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呢?我今生那么努力的布施持戒,每天拜八十八佛,做早晚功课,这个广大的善业,什么时候出现让我受用呢?
待众缘,要等待因缘。说“此要待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必须等到这个善业的力量成熟了,你才能够去受用你今生修持的果报。这待众缘是拣别自然外道,说一切法是自然的,说这个人他今生又很健康,又很富贵,又很庄严,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是自然的,生命只是个偶然。所以这样子呢,佛弟子就是说要待众缘,就是你这个善业要变成可乐果报,恶业要变成不可乐果报,都要等待因缘的成熟,是这个意思。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个意思是否定了外道的一因多果论。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果报体有很多的差别:有些人他健康,但是却长的丑陋;有些人他庄严,他可也是多病。我们一生的身心世界,累积很多差别的果报,那么外道就说了,这些差别果报就是一个因而已,就是大梵天。这个叫一因多果,一个因地创造了很多的果报,放在你的身心当中。
这个《成唯识论》论师是不同意的,就是引自果,说各别各别的身心果报,是由各别各别的业因引生的。说这个人他过去生,他虽然是布施了使令他富贵,但是他过去生嗔心重,嗔心重他相貌丑陋,但是他曾经有善心去做一些慈善事业啊,他今生有福报力,有福报力但是他丑陋。也就是他过去的因地的时候各式各样,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也错综复杂,而每一个果报都是各别各别的因地去招感的,这样子就是可以去对治这个外道的一因多果论,是这个意思。
这个意思是说明,我们可以从六个方向来理解这个种子,它是“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从这个六个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种子它是一个如何的相貌,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
谓此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法),非一非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这个种子和第八识,和它的所生的果法,这三个是「非一非异」的,什么叫非一非异呢?就是体用因果,有两层因果:说种子和第八识这个是体用的关系,种子和第八识;说种子和现行这个是因果的关系。
这当中《成唯识论》讲一个譬喻,说这个大海,整个大海是第八识,那么为什么有大海呢?当然是里面有水,这个水是种子,这个水当然有染污的水,有清净的水,各式各样的水,在这个大海当中漂过来漂过去,刹那灭刹那生。这个风一吹的时候,就把这个种子变成了波浪,就把海水变成了波浪,这个波浪就是现行。所以我们从大海、海水、波浪,我们可以明白这个第八识的种子和现行的相互关系了,是这样子的。
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讲到我们一个人的内心的种性,他讲一个故事:说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尼叫莲华色比丘尼,莲华色比丘尼是在所有比丘尼当中第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尼,当然是一个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以后,这个比丘尼当然是发了慈悲心,就离开了这个阿兰若,她所作皆办了嘛,就来到这个人世间,建立很多的念佛会,来摄受众生。
但这个莲华色比丘尼欢喜跟这些有钱的、富贵的这些妇女来往,特别喜欢摄受这些富贵的女众出家。这有钱的女众就说,师父啊,我们不能出家。莲华色说为什么不能出家呢?这些女众说,我们福报很大,烦恼又重,出家以后一定会破戒的。莲花色比丘尼说,破戒就破戒啊,没关系啊,她说师父啊,破戒到地狱去啊,这怎么说没关系呢?莲华色比丘尼就说,我过去的因缘说给你们听听看。
说我过去生是一个戏女,演这个唱戏的女众,因为这个剧情的需要,我演一个出家众,就穿一件袈裟的因缘,当然在演的过程当中,她也去揣摩做一个出家人的心态。哦,这么一次就跟三宝结下了因缘。这个世间上跟三宝有缘,这件事情就好办了,她生生世世就遇到三宝的住世,继续的栽培善根,就做在家的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这个善根慢慢的增长。一直到迦叶佛时代,就正式在迦叶佛的座下,剃度做一个比丘尼,做一个比丘尼,烦恼太重破戒了,破戒后她到三恶道去了。
但是这个有善根的人毕竟不一样,有善根的人,她这个痛苦的果报接触的时候,它刺激她的善根,她容易起惭愧心,就容易从三恶道解脱出来。就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了以后,得到人的果报,就到释迦牟尼佛地方出家,这一个时候善根成熟,就证得阿罗汉果。说是这个…我们内心当中的种子,“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就是这个善根进去以后,它不会消失的,它不会因为罪业而消失。
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又讲出一个公案:他说有一个婆罗门,外道婆罗门,这婆罗门当然是邪知邪见。他有一天喝醉了酒,就跑到这个僧团寺庙外面大喊大叫,说“我要出家,我要出家。”释迦牟尼佛看到以后起大欢喜,叫目犍连尊者赶快把他抓进来剃度,剃度以后,他剃完度以后,他当然就累了就睡觉。睡醒以后,哎呀,我怎么跑到这个出家的寺庙,我是一个外道,怎么来到这个地方,他就还俗去了。
还俗去了这个弟子就说了,说佛陀,他是一个外道,邪知邪见,他喝醉了酒才想出家,你老人家怎么把他剃度了呢?释迦牟尼佛说,我观察这个外道,无量劫来都没有跟三宝结缘,这是不可思议,跟三宝都没有结缘。他今生因为喝醉酒的因缘,生起一念善心想出家,机不可失。所以佛陀的大悲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