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赶快帮他种一个善根。因为我们一个人他曾经很认真的在三宝面前正式的宣布,我弟子某某从今以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三宝的加被之下,我从今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他发了菩提心,他内心当中,就有这样的善种子,这个种子在他的内心当中,“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

    当然我们今天看出家众,在律上很严格的标准。但是以无量劫的因缘来观,就算一个出家众破戒,我们做居士的还没有资格批评他。因为他曾经…他如果说他出家的当时,很真诚的发了菩提心,他栽培这个善根也不可思议,这种体性不会因为后来的罪业而破坏,因为善业引生可乐果报,罪业引生不可乐果报。当然,他到三恶道是在所难免,但是他的善根,这种引自果——各别各别引生自类果报,这种功能是不会消失的。

    所以说,我们内心当中,在智者大师说,他把这个有情众生分成四类:

    第一种、根利遮轻:这个人是最好的。说舍利佛,目犍连尊者,他们无量劫来烦恼和罪业就特别淡薄,善根也特别强。所以他虽然没有遇到佛陀,他们那个烦恼淡薄,一下子就得到禅定了。烦恼和罪障轻,内心都有禅定的功能,遇到佛陀以后,七天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他那个遮障淡薄,善根的力量又强,佛陀的指点,一下证得阿罗汉果。

    第二种、根利遮重:说这个人善根特别强,但是烦恼、罪业也特别重。举一个例子,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那个鸯掘摩罗,鸯掘摩罗他这个嗔心重,被他师父的误导,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他师父要他杀一千个人,杀到最后这个城里面都躲起来了,没有人可以杀了,他要回去杀他的母亲。后来佛陀出现后度化他,为他讲这个因缘法,使令他烦恼淡薄,烦恼消灭,出了家以后,他在现生证得阿罗汉果,现生,出家以后证得了阿罗汉果。

    你看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这个遮障很重了。但是佛陀引导他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种智慧的光明,它能够冲破遮障,遮障不能遮止它。当然这个烦恼重的人,罪业重的人,在修行可能会有很多的逆境,因为你要转变这个业力有逆境。但是毕竟这个智慧是不能障碍的,光明的智慧是不能被遮障障碍的——根利遮重。

    所以这个人他宿世栽培的善根强,但是烦恼也重,这种人多数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难免到三恶道去。但是他只要遇到三宝住世,他善根发动的时候,他也很快就成就圣道,是这种情况。这种根利遮轻的人,他多数不是在天上,就是在人间,等待佛陀的出世,等待佛陀的启发,那最好了。

    第三种、根钝遮轻:说这个人他在世间上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本身出生就没什么烦恼,他也不太造什么罪业,是一个谦谦君子。但是他遇到三宝,他不相信佛法。这种人得度就困难,他也不容易到三恶道去;但是他要成就圣道就困难,因为他不相信佛法,就不能修学圣道。

    第四种是最差的、根钝遮重:善根也薄弱,你跟他讲三宝的境界,他也不相信,烦恼又重。这种人的生命,多数都在三恶道了,偶尔到人间,时间不会太久,一下子又堕落。

    所以我们这个种子有这些差别,善根的差别和遮障的差别,四种差别,再看种子的生因:

    (二)种子生因

    为什么会有这些种子呢?我们解释。这当中有两种的情况:第一个是本有,第二个是新熏,先看本有:

    一、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名“本性住种”。

    说我们无始劫来,这个第八识的异熟识当中,“法尔”,就是本来如此,它不需要任何的因缘,它就具足有生起十法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种色心诸法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不必有因缘的熏习,本来具足的,叫“本性住种”,是这种情况。第二种叫新熏:

    二、新熏。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名“习所成种”。

    这个种子,有一种情况是你的身口意的活动现行,然后去熏习阿赖耶识,然后才变成了这样的一种功能,这样的种子叫习所成种。

    我们在《成唯识论》的这个传承当中,基本上《瑜伽师地论》是偏重在本性住种,《瑜伽师地论》说一切众生有五种种性:第一个是无性种性,或者叫一阐提种性。说这种人他没有出世的善根,他不可能成就圣道,一辈子都不可能成就圣道,永远不可能成就圣道,你跟他讲出世法他不会相信,只能够修习人天的善法,无性种性;第二个是声闻种性,这个人他一定能够成就阿罗汉果;第三个是缘觉种性;第四种是菩萨种性,你跟他讲菩萨法他能够信解;第五个是不定种性,他有可能会入声闻的种性,也可能会入菩萨种性,就是他这个三乘的因地是不决定的。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只有菩萨种性跟不定种性能够成佛,其他的是不能成佛的。所以《瑜伽师地论》对于一切有情的判定,认为是五种种性,而这五种种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似乎是比较偏重在这个“本性住种”。而这个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他强调“习所成种”,认为一切的善根是后天栽培的,是熏习而有的,多分是有这两个传承。

    在本论当中,这个十大论师,他有三种的说法,看这个讲义:

    一、净月(论)师等——唯立本有。

    二、难陀(论)师等——唯立新熏。

    三、护法正义——本新合论。

    净月论师就说,是“唯立本有”,说我们内心的种子,只有“本性住种”,没有“习所成种”,当然他这个主要是根据《瑜伽师地论》。不过这样的说法有一个过失,就是他忽略了一个人后天的努力,而事实上也忽略了阿赖耶识它有受熏的事实。阿赖耶识受熏嘛,我们今生的努力造作,说我这个人善根薄弱,但是没关系啊。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但是没关系,我今生再不读就更迟。我靠着今生的努力,人家花一倍的时间,我花十倍的时间,欸,这个事情会改变,就是“唯立本性住种”,就忽略了后天的努力,这个是不圆满的。

    难陀论师说是唯立新熏,说一切的种子都是后天的熏习而有的,这个主要当然是有《摄论》的依止,不过这个地方的说法也有过失。《成唯识论》的论师就提出了说明说,说如果种子只有现熏,这当中有一个重大的过失。

    什么过失呢?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是带着一份清静的信心。虽然我们这一念无明妄想的心,也试着去观这个诸法的胜义谛,观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但这样的观空,是带相观空,就是我们去观察空,是怎么观法呢,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假借名言的引导去观空,说我心中要不出现这个名言,我不能观空,没办法观空,带相观空当然是有漏的。等到你从加行位,到入了见道位的时候,你那一念的无分别的清净心,直接跟我空的真如见面的时候,那是离一切相了,“能所双亡,诸相叵得”,那是无漏的境界。

    这个时候,《成唯识论》论师就问了,如果一切法都是后天熏习的,那么为什么你在资粮位、加行位的闻思的智慧都是有漏的,到了见道位会出现你第一道的光明,那个无漏智慧是怎么出现的?有漏的种子,不管你再怎么累积,它毕竟是有漏,怎么会出现无漏的智慧出来呢?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了。

    所以只好以护**师的正义为究竟义,就是“本新合论”。就是一切众生,他有这个“本性住种”,他也有“习所成种”。虽然一切众生在先天上的确是有他的善根的差别,但是也可以假借今生的努力而加以改造——这是护**师的说法,是比较圆满。

    护**师的说法,是比较容易被我们这个中国佛教的大德所接受。我们根据这个《成唯识论》的说法,这个护**师的说法,以后我们再学这个天台宗,学这个性俱的思想,我们就容易通的过去,这当中不会有障碍。因为天台宗的修止,你要称性起修,你刚开始的第一步,就是要“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法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才有资格起修的。你一定要依止你一念的跟十方诸佛无差别的那个明了心性为你的本修因。

    特别是在净土宗和密宗,那这个是太重要了,他力门。密宗讲这个本尊相应,说我这一念心,入了本尊的大功德的心中,本尊的大功德心也入到我的心中,我这一念心跟本尊的心不二,所以感应道交,所以净土宗的祖师说,说“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所以安立“本性住种”,它这个地方使令我们知道,我们内心当中有成佛的功能,这件事情是一个大乘的重要的信心,这一点是很重要。

    护**师的这个说法,是跟《大乘起信论》的说法是相随顺,《起信论》也说,第八识是真妄和合,是生灭和不生灭的和合。说第八识当中本性的种子,它有杂染性的种子,也有无漏性的清净的种子。如果你今生去串习无漏的法,你就加强。你去串习有漏法,就加强有漏的功能;你去修戒定慧,就加强无漏的功能。所以《成唯识论》护**师的说法,是跟《起信论》相随顺,也跟天台智者大师的性俱思想相随顺。

    我们修净土宗,修这个本尊相应,说“托彼名号,显我自性”,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具足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功能,只是假借名号的因缘来开显它,那这样子的时候安立“本性住种”,安立这个“习所成种”,就变成非常重要了。应该这两个要合起来,把它合起来,“本新合论”,是这个意思。

    再看第三,种子的类别:

    (三)种子类别

    1、有漏种子

    (1)名言种子——等流果

    (2)业种子———异熟果

    2、无漏种子

    (1)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道果

    (2)法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的果位

    (3)俱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及佛果

    ——糅合《成唯识论》

    这以下说明这个种子的种类,第一个是有漏的种子,第二个是无漏的种子。这个漏就是烦恼的意思,为什么以这个“漏”来譬喻烦恼呢?在唯识学是一个譬喻:说我们身体上长这个疮,这个疮它会对外流脓流血,流出种种的不净物,叫漏。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心中有烦恼,这个烦恼就会释放出很多很多的罪业,再由这个罪业去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就是漏,这个烦恼也会流露出种种的罪业和痛苦果报,就像这个疮流出很多的脓血、不净物一样,所以就叫漏。

    有漏的种子有两类,第一个是名言种子,第二个是业种子。

    一、名言种子:是第七意识的名言分别所熏习的种子。这个名言,简单的说就是心中的思想,这个想——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这个心中的名言开始动的时候就有思想,当然这个思想可能是一个善良的思想,也可能是邪恶的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