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想,叫名言种子。这个名言种子一动的时候,它就有一种“等流果”:你经常去攀缘五欲的境界,在五欲的境界思想,你那个邪恶的思想就重,恶心的种子就重;你经常在三宝的境界念佛、念法、念僧,这个时候你善良思想的力量就强,所以这叫等流果,它会引生这种善性、恶性的等流果。

    二、业种子:业种子就不是一种思想的问题,那完全是业性,就第六意识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身口意的造作,这叫业种子,就是善业成就可乐果报,恶业引生不可乐果报。我们每一个造作,在《成唯识论》上说,我们每一次的造作都同时具足这两个种子,同时具足。

    我们举杀生为例子:说你今天以嗔心杀死了一个众生,这个时候,当然你这个杀的行为是刹那刹那生灭过去了。但是你第八识这个藏的功能,它保存了你两大功能:第一个、名言的功能。就是你以后嗔心更重了,你下次看到众生,你更想杀它了,你那个想要去伤害众生心中那个冲动更强了,这个恶的功能增长。第二个、你有一个罪性,有一个业性,你有到三恶道的业力在了。当然这个业种子,受完就没有了;但是这个名言种子它是等流性的,它相续的,所以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名言种子。

    这个名言种子在《成唯识论》它讲的很详细,其实我们修行,对治名言种子这个是很重要,名言种子在《成唯识论》上说它有两大功能:第一个是发业,第二个是润生:

    一、发业:说这个名言种子能够发动业力。这个业力的成就是由我们的「意乐,加行,究竟」三个次第所完成的,说你要去造一件事一定有意乐。比如说我这个杀业,一定要有杀心,有这个杀心,加行是生起种种方便,或者是用刀,或者是用棒子。然后究竟,是把对方杀死。所以这个名言,你的善恶的思想,它有发动业力的功能,这第一个。

    二、润生:这个润生也很重要,润生主要是临命终。说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第八识有无量无边的善种子,也有无量无边的恶种子,到底是哪一个种子得果报呢?就是你临终那个念头——你临终的时候起善念,这个善念就会去滋润善的种子让它得果报;你临终起恶念,这个恶念的种子就会滋润罪业,让它罪业先得果报。所以讲临终助念,我们就是在临终的时候,去帮助亡者生起正念,叫临终助念,这非常重要。

    所以说呢,今天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名言种子,因为名言种子:第一个、它产生等流果;第二个、它对于这个异熟果,也是一个增上缘,它有滋润业种子,使令业种子得果报的一个因缘。当然业种子是一个亲因缘,名言种子它是一个增上缘。

    一般说,我们在整个修行过程当中,这个业种子,无量无边的业种子,不是能够马上消灭的,不是说你过去生无量无边积集很多罪业,你今生的几十年就把罪业消灭,不是这个意思。

    主要的修行是改造思想——就是对治名言种子。

    你看那个舍利佛尊者,大阿罗汉,舍利佛尊者大阿罗汉他还是生重病,就是阿罗汉烦恼障、业障消灭了,还有报障。生重病,佛陀说法的时候,舍利佛由他的弟子抬着担架去听法的,是这种境界,病到这种境界。当然,就是佛弟子在受果报的时候,他心中有正见,有正见他不怨天尤人,他知道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差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真实的忏悔业障,主要是对治名言种子,所以这个忏悔的真实义,就是你要下定决心,不再造作罪业。这就要断相续心,断这个名言种子,“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是要停止那个名言种子的活动,你的业才改变。关键点是在对治名言种子——你的思想,这个是讲有漏种子。

    第二个是无漏种子。无漏种子就是说,这样的种子它对烦恼有对治力,对治烦恼的力量。

    第一个是生空无漏种子,这个“生空无漏种子”是对治烦恼障,引生二乘的道果;第二个是法空的种子,是对治所知障。当然法空观主要是观察众生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来为他说法,对治所知障;第三个是俱空的无漏种子,就是空空。我们刚开始是修空观,但是到最后连那个空的智慧也要舍掉,“无智亦无得”,这是空空,这个是引生菩萨及佛果。

    这个空观,在唯识学是蛮重视空观的,说是这个空观是三乘的圣人所共同修习的一个法门——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圣人都是要修空观。就是外道修禅定,他能够透过专注力,把心调到明了、寂静的状态,但是他心中无量无边的烦恼和罪业,完全都没有消灭。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没修空观,所以他那个禅定破坏以后,春风吹又生,他无量无边的烦恼和罪业,虽然暂时的寂静,但是他没有修空观来对治他那个烦恼障和所知障,从禅定出来的时候,跟他入禅定之前是完全一样,原封不动。

    只有佛弟子,在禅定当中修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正式的去动摇无量无边的烦恼和罪业,这个时候开始对治了。所以佛弟子从禅定出来以后,他的生命有变化,就是他的烦恼淡薄了,罪障淡薄了,它能够灭罪,修这个我空观,法空观能够灭罪。当然这个修空观,当然主要所对治的…我们讲这个无漏种子的空观,主要是对治这个前面的名言种子,有漏的名言种子,对治你心中的思想,主要是对治这个。

    好,这个是讲到种子的一些意义,包括它的体性、它的生起的因缘和它的种类。我们回到讲义来,这样子我们是解释了三相门,是解释第八识它的“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就是第八识有三个相貌,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主任,就是说,刚才讲到说那个能藏是因为前…就是第八识的明了性就是一直相续,那前七识是不相续(是的),可是我们知道说,那个思量识的话,那是恒而审这样子。

    【师父答疑】:第七意识也是相续,但是它不持种,它是这样,它这个持种义,它还得要受熏,要受熏,就是说,你这个种子怎么来的?你一定要接受熏习,但第七意识不能受熏,因为第七意识虽然无记,但是它是有覆无记,因为第七意识它本身是染污的,它有我爱执。

    如果说今天以第七识来当作一个生命的依止处,有一个过失,所有的人都不能成就圣道,所有人都不能成就圣道。因为你这个第七识,一定是要中立,它一定是要无覆无记,它后面会说,“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你今天身为一切种子的依止处,你的功能一定是中立的,可善可恶,所以你的修行才能够改造。如果第七意识扮演持种的功能,那糟糕了,它是有覆无记,第七意识它本身是染污的,那么你再怎么修空,你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被第七意识一摄藏,所有的法都是染污的,那你这样子的话,谁也不能成就圣道了。所以它虽然有持种的可能性,但是它不能受熏,受熏的话,一定是无覆无记的,它不是善也不是恶,而且它也不是清净也不是染污。

    所以第八识,我们后面会讲到,第八识的相貌,智者大师说,就像虚空一样,它是中立的——你黑暗来临的时候,虚空变成黑暗,它没有意见;你太阳出现了,虚空变成光明,这个光明表示我们修习圣道的功能,这种我空法空的智慧。太阳能够对治黑暗,它有对治力,它是善法;黑暗是一个恶法,但是第八识本身是完全没有任何意见,你用黑暗的法来熏,第八识就变成黑暗;你用太阳的法来熏第八识,第八识就出现光明。它本身对善恶法都没有对治力,也没有排斥力,它永远是中立的,所以它才能够受熏持种。你在持种的时候你要考虑它是不是受熏,所以要保持受熏,它一定要无覆无记,这个意思可以理解,是这样子的。

    在《楞严经》,藕益大师他在讲这个微细的时候,他很清楚的把第七识和第八识把它做一个厘清。我们一直认为说第八识是问题的根源,其实是误会第八识,第八识是一个中立的,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它这个我爱执的染污义,是由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出现的。所以第八识今天扮演一个持种的角度,扮演一个受熏的角度,它完全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完全是看你前七识的表现,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的表现。

    你第六意识修我空观,你就能够把第八识转染成净;你第六意识你要堕落,你要做杀盗淫妄,第八识就变成一个罪业的相貌,就像虚空一样,它完全没有任何意见。所以第八识能够扮演受熏持种的功能,主要的是它的体性是中立的,不像前六识有间断,而且前六识的善恶性,当然是很明显的,“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那第七意识虽然它的体性是比较微细,但是它本身毕竟是染污的,它是有覆无记,它的我爱执这个染污义,使令它不能够扮演这个受熏持种的功能。

    【学员提问】:就是说那个第七意识它没有名言种子?

    【师父答疑】:它有名言,你看第七意识它的心所有法,有五遍行,它有一个慧心所,这个慧者拣择义,有慧心所一定有名言,它没有名言它怎么思量呢?它怎么对第八识,它能够去思量第八识的明了性,哎呀这个就是我,它就是在抉择,它在观察第八识的时候,执着第八识为我,这样的就是一种判断抉择,这都是要名言才能活动的。我们的心识没有名言,你试试看我们心中不要讲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名言是一种道路,道路断的时候这车开不过去,内心要活动有一个道路就是名言,你不动名言,你不能思善,也不能思恶的,你什么法都不能思惟,不能生起抉择智慧,不管是邪恶的智慧,不管是正确的智慧,都不能生起。

    所以第七意识它有慧心所,它有别境的慧心所,当然这个慧是染污的慧,不过第七意识的名言是非常微细的,不是我们前六识能够观察的出来,所以《成唯识论》把这个第七意识的思量能变判作分别变,它是分别变,它是有名言的。

    【学员提问】:请问主任,那第七意识它就是观察第八识的见分,或是说整个第八识为我?

    【师父答疑】:它主要是观察第八识的见分,主要,主要是第八识的见分。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大家学唯识学要稍微去想一想,把这个观念消化消化,才能够变成你心中的正见,你心中有正见,你在你生命的修学当中有障碍出现,你才能够知道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够去排除,你能够排除你心中的障碍。

    所以要调伏你的内心,你一定要先明白你的内心,你不明白你的心,横冲直撞,盲修瞎练,硬干的方式是不能调伏的。因为你没有掌握到它真正出问题的因缘在哪里,说一切法因缘生,你心中为什么会生起这样的障碍,它有因缘,你要从它的因地上去改变。

    虽然唯识学它讲的非常的微细、复杂,而事实上我们的心识活动本来就很复杂,所以佛菩萨在诠释的时候,也只好靠这样的名相,来引导我们认识内心的相貌,你明白了它,你才能够有信心来改造它。

    所以明白道理,是我们去断恶修善的基础!

    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个大家要去思惟一下,闻慧要思惟一下,去消化一下。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