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得到快乐。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它障碍我们的解脱,也障碍了我们的菩提心,这个力量相当的大。这个是讲到恒审思量所带动的心所。再看第七:

    七、云“及馀触等俱”者——谓徧行五心所,定得相应。及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亦得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大随烦恼,释现百**中。

    这个恒审思量,它不但是四根本烦恼,它总共是有十八个心所,“及与触等俱”,就是五遍行,五遍行还有定得相应,跟八种大随烦恼,这个八种大随烦恼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不信:不相信。这个恒审思量,它这个功能,它不相信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它永远不相信。

    第二个、懈怠:它不相信当然它不想改变自己,它就一路的这样子去…一直是我爱执下去。

    第三个、放逸:它不但懈怠,它还放逸,它不想对治自己。

    第四个、失念:这个失念很重要,它没有记忆力;因为你想想看,第七意识它一直在攀缘这个刹那刹那的这个第八识,它如果能够有念力,有记忆力,它一定会知道前一念的阿赖耶跟这一念的阿赖耶不一样,它也会记得,前一世的阿赖耶跟这一世的阿赖耶不一样,你前生做转轮圣王的时候跟现在的心情不一样,但是它没有记忆力,这是可惜的地方,它失念,它没有明记不忘的功能。

    第五、六、七、昏沉、掉举、散乱:这个地方就说明它自己不能修止观,它没有修观的能力,昏沉、掉举、散乱。

    第八个、不正知:它对所缘境不能如实了知。

    它有八大随烦恼,就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沉,掉举,散乱,不正知”,八大随烦恼相应。

    别境当中的慧心所亦相应,它对所观境是能够拣择的,不过这个拣别当然是错误的,自作聪明。这个第七意识它要没有慧心所还好,它这个慧心所拣别,对所观境能够拣择,经过它长时间的拣择以后,它认为第八识原来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我,那是一个邪恶的智慧。

    有十八个心所就是:五遍行,加四根本烦恼,爱见慢痴——我爱我见我慢我痴,这九个;再加八大随烦恼,十七个;再加慧心所,十八个,它总共是十八个心所相应。这个是讲到心所相应门,就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是跟着十八个心所在活动,去了别第八识的明了性为我。看第八段:

    八、云“有覆无记摄”者——由与四烦恼等相应,隐蔽真理,故明有覆。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也。

    这个地方讲三性门,就是这个恒审思量的体性是善是恶呢?说是“有覆无记摄”。因为它跟四烦恼相应,所以隐蔽真理,故名有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产生的这个我爱我见我慢我痴,它隐蔽了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它是有覆的,覆盖真理,障碍圣道,这是有覆的,它是染污义的。但是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它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是“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就是说,这个我爱执我们不能把它判定是恶性的,因为执着有一个我它也可能造善,说我去造善,我去得果报,一般的世间人是这个看法;那这样子这个我爱执,它本身也可能起善,也可能起恶,所以我爱执我们只能够是染污,是染污义,但是它不是善,也不是恶。

    所以我们讲业性,我们大判来说,是有染污,就是有漏的业和不染污的无漏业;但是有漏业当中,又分成善业和恶业这两种。因为我爱执,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无漏业那只有善,无漏没有所谓的恶业,一个证得我空,法空的真理,他做所有的业,就算造杀盗淫妄的业,都是善业,那是他的方便力,因为他没有我爱执他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不能造罪业,他示现各式各样的方便,那都是善,所以无漏业都是善,这个地方是说明它的一个有覆无记。

    这个地方,《成唯识论》讲出一个观念,说第七意识是染污的根源,但是我们不能够要求第七意识去修观;欸,第七意识是恒审思量,那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吧,就从第七意识修观嘛,调整自己,不可以。第七意识是无记性,它不能造善,造恶。

    第七意识没有修正自己的能力,这点我们要注意;它本身是染污的根本,但是它本身不能修止观来调整自己,只有仰赖前六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来修止观,来调伏自己。

    所以它的体性是“有覆无记摄”,它本身是不造善,也不造恶;但是它隐蔽了真理,障碍了圣道。它在我们的心识当中是扮演这样的一种功能角色,这个讲三性门。

    看第九,界系门。(这个界是三界的界,系属的系)说是这个恒审思量,它是系属在哪一界呢?看第九:

    九、云“随所生所系”者——谓随其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也。

    这个恒审思量的了别性,是广泛的在三界当中恒审思量。它是“随所生”,随着第八识在三界当中得一个什么样的果报,它就系属在那个果报;这当中我们从两方面来说:

    从粗分来说:比如说你今天是个男人,阿赖耶识把你这个业力变成一个男人的思想,男人的色身;这个时候,这个初能变变完以后,当然初能变把它执受了,但是第二能变的思量,哦,它就以男人的思想为自我;什么是我,我是一个男人,以男人的思考做这种种的事业。

    假设这个男人死掉以后,他变成一个女人,阿赖耶识的业力创造一个女人的思想出来;这个时候,这一期的第二能变的思量,就以女人为自我;这个我跟前面的我就不一样,我是一个女人,我女人相夫教子,做家务事。

    或者说你是一个转轮圣王,那转轮圣王当然那个心识是充满了骄慢心,第七意识就以这个骄慢心的、傲慢心的这个转轮圣王的思想为我;变成蚂蚁的时候,就以卑贱的蚂蚁的思想为我,叫“随所生所系”——随着第八识的业力所变现的那一期果报,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就以那个思想为我,这个就是这样子。恒审思量它不是广泛的攀缘过去现在未来,它是攀缘那一期生命的思想为我,这个是粗分的。

    从细分来说呢:就是约刹那刹那,约刹那;说阿赖耶识是受熏的,它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以我们今生的人的果报来说,这个第八识它总相来说是一个人,但是它释放业力的时候是有变化的,我前一念的思想跟这一念的思想有变化;我前一念的思想是没有自信,现在有信心了;这个时候第七意识它在恒审思量的时候,它我也是这样。前一念的我,是比较没有信心的我,这一念的我是有信心的我。

    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我们就会质疑了,那么这样子就不是恒常住,不变异了,你第七意识你应该很快就发现了,第八识的思想是不断的变化,你说这个我是常一不变,你明明在执取的前一念的我是这样,这一念的我是这样,是不一样的。那这个地方有个问题,第七意识它没有记忆力,问题它没有念力。它不能够把前念的我跟这一念的我加以对比,这是一个大问题。

    《成唯识论》说,为什么第七意识,它那么专一的看第八识,而第八识不断的变化它没有看出来呢?因为第七意识没有念心所,这是可惜的地方。它只有慧心所,它不能够明记不忘,不能够把前一念的第八识的相貌记下来;它那个恒审思量只是去了别当下的这个第八识,当下的这个念头,所以这个就叫“随所生所系”,那这样子就微细了;随当时阿赖耶识当时的那一刹那的念头,它就系属在那个念头,这个讲界系门。就是恒审思量是属于哪一界呢,当然这个是指的是第八识是哪一界的果报,它就系属在哪一界。

    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说明,说是这个受,感受,我们会说了,这个地方没有说明,说第七意识的感受是什么呢?它对于这个果报的感受;这个地方,它的果报感受跟第八识是一样,“相应唯舍受”。就是第七意识它对这个果报体——第八识变现的这个身心世界,当然第八识的明了性是不断的变化,它有时候变成一个转轮圣王的思想,第七意识把它执着为我;有时候这个第八识变成一个蚂蚁的思想,第七意识把它执着蚂蚁的思想为我;那第七意识面对不断变化的第八识的思想,它是没有感受的,它完全没感受,它把它执我而已它没有感受,“相应唯舍受”,是这样子的一个感受。到这个地方我们讲到这个染污末那,就是在有漏位的时候这个恒审思量所表现的一个相貌。

    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讨论一下。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说,它那个三界九地,就是指在三界里面吗?

    【师父答疑】:这个主要是讲三界九地,对。它这个是这样,界外菩萨的染污末那也会活动,但是那很微细了,那是俱生的,这个地方讲分别的,界系门。就是说,它这个地方是说有漏的恒审思量,它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在哪里呢,是普遍在三界九地;这拣别前六识的了别性,它不普遍,前六识在无想定不能活动,它的了别功能在无想定不能活动,在这个四禅里面的无想定不能活动,但是这个恒审思量是普遍在三界,而且它恒审思量的了别性是“随所生所系”,它不是普遍的缘一切的阿赖耶为我,它是就着那一期的阿赖耶为我,是讲这件事。而且是当下那一念,当下那一念。

    【学员提问】:就是说它的染污应该也会到界外去吗?

    【师父答疑】:后面会讲,它有几个次第。就是说它染污末那慢慢会转变,这个我们到了第十伏断门的时候会说明它的转变的情况,我们现在是探讨它在有漏位的活动情况。

    【学员提问】:阿弥陀佛,主任慈悲。末学请教它的那个十八个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它这个受,它受是舍受,它是这样,我们如果谈到第七末那它的那个受,是比较微细的?

    【师父答疑】:对对,因为它有想,它触作意受想思,它有想,它就会有一些…照讲它应该看到第八识有变化,一下子变成刀山油锅,一下子变成一个天堂。但是因为它的行相太微细了,所以它感受就是舍受,主要是行相太微细,忽略不计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